網頁

2017-02-18

【教學實驗室】有感的詩教學:「詩意」與「意象」

本文為「樂府詩選」與「現代詩選」的前導課程【「詩意」與「意象」】的教學紀錄與省思。試圖以輕鬆的方式,融入流行音樂與廣告,讓學生感受「詩意」從何而來,「意象」又為何物,並初探讀者詮釋「象」背後之「意」,甚至成為創作者的可能性。全文內容包含:課程設計初衷、教學流程(含課用PPT)、教學歷程與實踐紀錄(含班級作品)與教學省思。

課程設計初衷

  無論是古典詩詞,或是現代新詩,甚至無論什麼語言,「詩」都是一種特別的文體,是獨特的文學藝術,如果只帶領學生閱讀與欣賞課本選錄的詩作,而未多瞭解「詩」一些,那實在可惜了。由於探究「詩是什麼」已是文學研究的範疇,不太適合嚴肅地直接置入高中課程,但我們可以引領學生感受詩,並嘗試解讀詩,因此,我選擇從讓詩之所以成為詩的「詩意」和「意象」著手。
  而這背後還有一個重要原則,即「詩無達詁」,意指詩沒有確切的訓詁或解釋。換句話說,詩的解讀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也不應該有。標準答案其實是抹殺詩的兇手,歧義性可謂文學符號的特性之一,詩因而擁有更多想像與詮釋空間。對於詩,我們需要的是感受、想像與細讀,我認為這是詩的教學應該傳遞與把持的觀念。


教學流程

此教學活動安排在高一第二次段考後,在「樂府詩選」與「現代詩選」之前進行,目標是讓學生對「詩意」和「意象」有初步的概念,藉以在之後的課程繼續深化。
活動的安排刻意銜接第二次段考範圍(論語選、桃花源記)與之後的課次,並加入了一些遊戲性,讓全班共同參與。教學流程如下:
  1. 目標與活動方式說明,發放活動用紙(一位學生4張不同顏色小紙卡)
  2. 聆聽「論語選」延伸歌曲〈子曰〉,請學生在藍色紙卡寫下「我的中心思想是個OO」(最多兩個字)
  3. 聆聽三首〈桃花源記〉延伸歌曲,請學生票選「哪一首最像詩」,並說明理由(歸結學生想法時,點出「詩意」和語調、音樂性、詞藻、畫面感等要素有關)
  4. 請學生在綠色紙卡上寫下「我心中的桃花源一定要有OO」
  5. 說明談詩不能不談「意象」、「象徵」(以〈桃花源記〉的桃花象徵為過門),簡要說明「意象」是藉由具體有形的「象」,來傳達某種抽象無形的「意」,並在觀看廣告短片前,提點學生觀看時思考影片中的「象」可能有什麼「意」
  6. 看完廣告影片一,請學生在紫色紙卡寫下自己認為影片中的「小燈泡」代表什麼
  7. 看完廣告影片二,請學生在紅色紙卡寫下自己認為影片中的「紅色氣球」代表什麼
  8. 將全部紙卡收集放進袋子後,介紹瘂弦〈如歌的行板〉一詩,挖空由學生抽紙卡填入詞彙(當學生抽到太多相似詞彙,可指定抽不同顏色,增加詞彙的變化)
  9. 由老師使用電腦填詞時,讓學生有建議擺放位置的創作空間,最終完成集體創作



實踐環節1:哪一首歌最像「詩」?


  「詩意」一種很難說明,但閱讀時就是會有感覺的東西,因此,我嘗試選了三首和〈桃花源記〉有些關聯的流行歌曲,請學生仔細聆聽,想想自己會感覺「哪一首最像詩」。三首歌分別為:
播放三首歌時,學生也同時觀看MV,所以同時間要接收的東西其實不少。最後請學生舉手票選自己認為最像詩的那首歌,蘇打綠的〈故事〉壓倒性地獲得最高票,也有幾位學生選擇了魏如萱的〈香格里拉〉,蔡依林的〈桃花源〉則是掛零。
  請學生說明原因時,投給蘇打綠〈故事〉的學生有提到「用詞」,投給魏如萱〈香格里拉〉者提及「語調」,我藉機說明「詩意」和語調、音樂性、詞藻、畫面感等要素都有關,而詩意會讓我們感覺到「美」與其中蘊藏的「情感」,即便難以用單一詞彙準確形容的感受,詩意所引發的觸動、感動與悸動卻是真實的



實踐環節2:感受「意象」


  文學作品中,「意象」、「象徵」往往具有關鍵的作用,也往往具有歧義性,因此能因讀者的各種解讀更加豐富其意義,但是,這不代表「任何解讀都適用」,「意」與「象」之間必然有能聯繫彼此的相似點,這也是期待學生去察覺的。由於直接進入探討文學作品中的意象或象徵對學生來說較困難,也經常較枯燥,因此我選擇兩部廣告短片,藉以說明具體有形的「象」,可傳達某種抽象無形的「意」
  這兩部廣告短片都來自廣告裁判的推薦,選擇這兩部的原因有二,一是影片中幾乎沒有多餘的對話、劇情或字幕,而是以歌曲襯托畫面,讓觀者更能專注於影像;二是短片中的「象」是單一且重複出現的(燈泡串/紅氣球),因此學生得以專心關注該物象,而不會分散注意力;三是兩部廣告的訴求都屬於公益性質(或說和社會議題相關),能引發學生的關心。以下便是兩部廣告短片:

看完這部有關遊民的廣告,學生寫下「小燈泡」(燈泡串)背後的意義可能是:希望、靈魂、孤獨、關心、存在感、吸引目光......

看完這部有關敘利亞戰爭的廣告,學生寫下「紅氣球」背後的意義可能是:生命、戰爭、死亡、逃離、和平、自由......

從學生寫下的意涵,可更進一步強調意象的解讀不是憑空無據、不是天馬行空,而是根據文本如何運用意象、意象發揮什麼作用,進而解讀象外之意。另一方面,挑選某個「象」來表「意」時,「象」本身的特性會影響讀者/觀者的感受,因此寫作者挑選意象有其講究,例如:為何用微微發亮的小燈泡串,而不是路燈?為何用紅色的氣球,而不是其他顏色?如果更細究意象的運用,就能延伸出更多文學賞析與寫作細節的討論。(不過這部分我在實際課程中只有略提,沒有花太多時間細究,畢竟是文學專業的範疇,一下給得太多,擔心學生的認知負荷太重)


實踐環節3:生活之必要


  最後為了讓學生寫下的詞彙都發揮作用,以抽籤的方式抽換瘂弦〈如歌的行板〉連續運用的種種意象。初見瘂弦〈如歌的行板〉,大部分的學生都會覺得很有趣,因為有些意象湊在一起是新奇、新鮮、與日常語言有距離的(我認為運用這首詩,能讓學生有這樣的感覺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於是抽籤的過程中,學生也會對於哪個詞要放在哪一句,有些見解。實踐這一環節時,我將學生的紙卡全放進一個袋子,讓小老師協助給全班同學輪流抽,並把抽到的詞大聲唸出來,如果不滿意或覺得和之前的詞彙太過雷同,就可再抽新的。此時我也偶爾會請學生抽不同顏色,增加詞彙的變化。最後,我們一起完成了兩首小詩:
1
足夠的飲食之必要
樂之必要
在世界上的存在感和吸引目光之必要
和平之必要
wifi之必要
腦,拚,幸福,盼望與樹之必要
想之必要
自由之必要
沒有心機單純的百姓之必要
 
叫大家買燈泡之必要。悔之必要
被社會唾棄之必要
生命、睡、思考之必要
愛之必要
 
 
2
靈魂之必要
遠離之必要
家人朋友和歡樂的生活環境之必要
希望之必要
人之必要
血,戰爭,人權,關心與人情味之必要
黑之必要
上天堂之必要
讓我們看見我們之必要
 
陪伴我的很多人之必要。靜之必要
目光焦點之必要
音樂、健身器材、情人之必要
爽之必要



教學省思

這整個活動大約花了一節課的時間,後來與老師分享,獲得很好的建議,即最後的創作環節可分組進行,各組自行運用在紙卡寫下的詞彙或句子,並可微調或添加字詞,讓創作更有獨特性與完整性,各組完成的作品則可讓全班進行票選等等,能讓每位學生更有參與感,創作過程也更有自主性


1 則留言:

  1. 謝謝學姊分享![ 比13℃還冷的 ]這部廣告真的很適合用在意象教學!

    BY 政大學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