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06-29

真正需要「翻轉」的是什麼?


  在高中實習期間遇到〈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課,老師以不同主題安排學生分組報告,除了報告時間與檔案格式之外,沒有什麼限制,給學生很大的發揮空間,就成了「翻轉大觀園」的教學活動。
  說明進行方式那天,老師剛提到「翻轉大觀園」幾個字,臺下突然連環爆出「不要再翻轉了」、「又是翻轉」、「翻轉煩死了」等等吶喊,激動得像要把教室掀了!事發突然,更是意料之外,坐在教室一角的我一時有點詫異:原來學生這麼討厭「翻轉」嗎?
  同時耳聞導師班的學生也為了物理課的翻轉教學頻頻抱怨,決定找機會與幾位學生聊聊這件事,一位同學轉而問我:「老師,翻轉到底是什麼?」那時,看著他的雙眼,我忽然明白他們口中的怨氣,竟是來自心中碩大的困惑與不安

  一開始,「翻轉」在說的是「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指的是讓學生在家觀看教師預錄的教學影片,再運用課堂時間解決問題或完成作業。這個教學方式源自美國兩位高中化學老師,主要是為了解決同學缺課而漏掉學習進度的情況,也真的達到良好的教學成效。
  而最廣為人知的教學影片來自「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創辦人所羅門.可汗(Salman Khan),最初是為了擔任表弟妹的家教,為了克服居住的距離限制,而運用影片與線上教學。現在「可汗學院」已是全球使用率最高的教學網站,後來出現以大學以上程度為主的Coursera,也讓學習變得更加無遠弗屆。

  那麼,台灣的翻轉教育呢?除了均一教育平台磨課師(MOOCS)等開放式的線上課程,「翻轉」更強調「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基於這項核心理念,延伸出的教學方法就非常多樣了,日本學者佐藤學提倡的「學習共同體」、中山女高張輝誠老師推廣的「學思達」、爽文國中王政忠老師發展的「MAPS教學法」還有「世界咖啡館」與「合作學習」等等,都是「翻轉」的一份子,它們讓教學現場重新活絡,也重新點燃一些教師的熱情。
  這些感動與成功是有目共睹,也讓政府開始積極力推,「翻轉」的熱度激漲,許多老師急著翻轉起來,但是——學生怎麼看待「翻轉」這件事?

  不久前,PTT的高中生版有一篇〈這裡有沒有「翻轉」或「學思達」的白老鼠〉,或許會有教師感到意外,因為反對者大抵比支持者多。為什麼會這樣?學生終於能夠不受填鴨或單向灌輸限制了,為什麼竟會覺得更糟?從學生在文中的討論,與我與學生聊天時的瞭解,問題大致有四點:
  1. 無法幫助考試:現行考試方式仍以選擇題為主,並沒有給學生闡述想法的空間,對學生而言,「選到正解選項」比「瞭解問題並闡釋回答」更重要,這也是學生所習慣的學習模式。
  2. 費時費力:需要花很多時間與心力準備,但現行上課時數極度壓縮學生能自主學習的時間,甚至花了較多心力去做也不見得能獲得較好的成績,投資報酬率低,反而增加考試與進度壓力。
  3. 同儕的配合度不穩定:無論是哪一種翻轉教學法,都很注重同儕的討論與發表,這有賴於每位學生的積極。若學生沒有習慣這種方式,導致班級缺乏互相激盪的氛圍,學習效果就會不彰。
  4. 各教師的實施情形參差不齊:從學生的反應可以看出有些老師實施順利,卻也有些老師反而變得打混摸魚,或增加學生過多負擔。
學生的話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他們面對的困難。即使有學生認為翻轉教學法能吸引注意力,或激發不同想法,但課程時數與升學考試制度等體制並未改變,力推翻轉教學反而引發種種問題。

  面對學生的舊有學習習慣,可能還好解決,新的方法也讓他們習慣就好,但是這樣的改變,有沒有顧及到學生真正的需求?我印象很深刻,代課時引導學生討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有學生直接翻開賞析來看,有學生說應該自己想想,然而誰是少數?事實上是後者。為什麼呢?翻開賞析的同學說:「考試時還不是要寫一個答案!」
  學生被考試中的唯一解緊緊綁住。學生自然都希望自己能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大學校系,因此要付出的,是高中三年在各個科目上的時間與心力,誰不希望能以最佳的效率達成目標呢?這時「答案是什麼」與「如何最快得到答案」才是最重要的。
  再說,一個高中生,早上五點到七點間起床,七點半到校,接著打掃或直接開始面對這天第一張考卷,然後從八點上課到十二點,再從下午一點撐到第八節五點結束,中間的午休時間不一定有睡覺,可能在做報告、準備考試或社團活動;終於放學還不代表解脫,補習可能從六點到十點,回到家洗完澡時鐘已經指向十一、十二點,此時,如何看完隔天要考的科目,加上可能不只一科的教學影片?
  更何況,當政府力推的是「教學法」而非「教學理念」,是不是所有教師實施時都能應和不同班級的情況?教師是直接開始錄製影片要求學生回家觀看、直接將教學內容分派給學生分組報告,還是會在課前、課中與課後瞭解學生的反應與學習效果如何,好循序漸進?

  懷抱著這些問題,在一次語文翻轉教學的研討會上,我向講者提問,想瞭解「有沒有減少實施翻轉教學阻力的方法」,並提出或許可從小班制、班級經營、階段化[1]與差異化等方面加以探究。當時講者的回應大致可以一句話囊括:「教師的經驗與修養足夠時,這些阻力都不成問題。」
  那一刻,我覺得非常失望。
  許多教師推廣「翻轉教學」時,都會強調「重燃教師熱情」與「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這確實是翻轉「態度」的關鍵,台大電機系的葉丙成教授就說教育問題的核心在於「台灣老師到底有沒有那顆想把學生教好的心」[2]。然而,這樣的說法可能忽略了擁有那顆想把學生教好的心,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教師。
  教學確實需要依靠熱情與經驗,基本上沒有捷徑可言,但是,當一個老師用滿腔熱血來翻轉,卻遇到學生冷淡甚至憤怒的回應時,熱情並不能幫助這位老師診斷問題的癥結點;當一位教師新鮮人採用新興的教學法,卻遭到學生的反彈時,並沒有經驗能夠幫助這位老師因應不同班級的困難。作為一名教師,固然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請教資深老師或上網參考資料。可是,試想在一週不過兩三節課的社會科或自然科,校長或家長來關注考試成績與升學率,還要準備提交翻轉教學的報告書給教育局......作為一名教師,僅擁有「翻轉」理念與概念是否足夠?

  「老師,翻轉到底是什麼?」
  學生徬徨的眼神,令我陷入長考。我認為「翻轉」並不只是一套教學方法,而是一個理念,更是一個對於台灣教育現況的反思與反動。「翻轉」講求喚醒學生的學習自主權、求知慾與學習的樂趣,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狀態,並注重多元的適性發展與團隊合作,而非限縮於單一答案與個體競爭。
  在這個核心理念之下發展出來的各種教學方法,應是「方法」而不是「公式」,是要了解受教學生之後,經過不斷的調整修正,才會產生的方法。方法是可以改變的,而不是死的一路套數。若以錯誤或太強勢的方法推廣,反而侷限了教師的專業與教學的可能性
  然而,要達成「翻轉」的理念,需要的不僅是熱情、經驗與方法而已,真正需要徹頭徹尾翻轉的,應是整個教育與升學體制,是親師生三方、校長、主任、政府官員及社會大眾,到底怎麼看待「教育」和「學習」?如果翻轉了教學法,卻沒有翻轉體制與心態,學習終究是被束縛的。試想幾個問題:
  1. 學生如何看待其他同學?是視為競爭對手還是一起成長的夥伴?
  2. 老師如何看待學生?學生又如何看待老師?是保有權力的不平等,還是避免讓權威過度膨脹?是彼此信任與尊重,還是不放在眼裡?
  3. 家長如何看待孩子的學習?如何看待教師的教學?是選擇溝通與互助,還是準備打電話給電視台或議員?
  4. 校長與主任們關心的是學生的升學率,還是自我探索與發展?政府官員關心的是國家經濟的競爭力,還是國民的幸福指數?
  5. 上述所有人如何看待「能力」、「競爭力」與「學歷」?如何看待學校的型態與權威?如何看待課綱與教材?如何看待政府的教育政策與師資培育的問題?
......這些問題就如同文科的答案關乎如何詮釋,往往沒有唯一解;也如同理科的答案雖然有唯一解,卻是眾多解法都能到達的。詮釋與解法可能有相對的優劣,卻都不是絕對。若不正視這些問題,教育與學習的熱情是否能夠延續而不被消磨殆盡?

  看著翻轉教學如火如荼地推展,我總感動於這些教師的無私付出與正向影響力。只是回頭看見學生眼裡,充滿面對「沒有答案」與「要有答案」的混亂,想找到可依憑的人事物的渴望,我多希望有天能夠給他們一個值得相信的回答。

--
註:
[1] 此處「階段化」指的是將教學法發展出可循序漸進的進程,如王政忠老師的「MAPS教學法」設立了P1至P4四個教學階段,讓教師能夠瞭解採取「MAPS教學法」時,如何從基礎開始,並瞭解當學生達到什麼樣的學習狀態時,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以逐步進階、深化。
[2] 出自葉丙成臉書文章「台灣翻轉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親子天下)

(全文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