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02-23

《愛的萬物論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希望來自不懈地探尋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 James Marsh / 2014


I have always wondered what makes the universe exist. 
Time and space may forever be a mystery, but that has not stopped my pursuit.
我總思考著宇宙如何存在。時間與空間可能永遠是個謎,但這從不讓我停止探尋。
——Stephen Hawking

  《愛的萬物論》是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傳記電影,飾演霍金的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剛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全靠他將天才宇宙學家——因漸凍症而逐漸失去行動能力的模樣——詮釋得讓霍金本人都覺得彷彿看見自己。而這部將真人真事搬演上大螢幕的電影,確實有將霍金與前妻潔恩的故事動人與煎熬之處呈現出來,不過對我來說似乎少了點用鏡頭敘述之外的醞釀和延伸,所幸無礙於看到電影呈現的霍金,與霍金的情感及生命歷程,讓我感受到,希望、愛與真理,或者說那可以「解釋萬物的方程式」,全都來自努力不懈地探尋


—本文有透露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5-02-21

《人在囧途》:人間自有真情在

人在囧途 / 葉偉民 / 2010

  近來覺得中國和香港有不少適合新春賀歲的歡樂電影,我特別喜歡《人在囧途》、《喜上加囍》和《最強囍事》這一類,笑料百出之外,也頗有人情味,相當溫馨,非常適合春節闔家觀賞。去年我們家一起看了《人在囧途》,今年則看了《人再囧途之泰囧》,發現《泰囧》並非《人在囧途》的續集,徐崢與王寶強再度演出,不過人物與故事設定不同,《泰囧》還有黃渤加入,最後甚至有范冰冰客串呢!不過兩部相比之下,果然還是《人在囧途》勝出許多,還能見識到中國「春運」的盛況與艱辛啊!所以還是來記錄一下觀賞《人在囧途》的小心得——

  據說春運是「地球表面上最大的人口移動奇蹟」,畢竟「回家」兩字說來簡單,但中國有多大,又有多少人要回家,這麼一想就很不得了了,《人在囧途》的故事就是兩個男主角春節碰巧同路,沒想到衰得一路換交通工具還到不了!搭飛機,結果目的地機場因大雪封閉;改搭火車,沒想到開一半說前面路坍方;再換小巴,誰知後來熄火發不動了;搭上客運原本安穩睡去,醒來竟然回到原地,因為橋斷了!更慘的是錢包掉了,旅社淒涼,買彩券中了台麵包車,卻半路翻車......人還能更衰嗎?然而,「衰」並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重點是再怎麼衰,其實「人間自有真情在」。

—本文有透露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5-02-18

羊年喜洋洋!


送上今年製作的新春賀圖,祝大家新年快樂!滿願成就!
(「滿願成就」是日本祝福語,就是希望所有的願望都能成真與實現囉!)

2015-02-17

《시 /生命之詩》:愛的告白與告別

《시》/ 李滄東 / 2011

〈姊妹之歌〉

那裡怎麼樣呢?有多寂靜呢?
晚上依然有晚霞
聽得到前往森林的鳥叫聲嗎?
沒寄出的信,你收得到嗎?
沒說出口的告白,能傳遞給你嗎?
時間流逝,玫瑰會凋謝嗎?

現在是要道別的時刻
就像停留縱逝的風
就像影子
連跟隨我的小腳印
都該道別的時刻
沒有實現的約定
永遠成為秘密的愛情
悲傷的腳踝,所親吻的一片樹葉

我有多麼愛你
期盼你會知道
我祝福你
在度過黑色江水之前
用我靈魂的最後一口氣

我開始夢想
在某個晴朗的早晨
再次醒來,用睡眼惺忪的眼
再次遇見你


—本文有透露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5-02-14

《刺激1995 /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希望,或更深的絕望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Frank Darabont / 1994

"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Hope can drive a man insane."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

  繼復興空難之後,這兩天新聞時時刻刻更新著高雄大寮監獄六名囚犯挾持人質的進展。媒體總是如此密集轟炸著閱聽人,而閱聽人似乎總是難敵這些「電影般情節」的吸引力。但是,有些事情仍然只會發生在電影裡,例如在監獄牆上挖出一個隧道,再打破污水管,於爛泥屎糞中爬行,最終逃離監獄,到夢想中的海灣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
  看著新聞,我想著電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刺激1995》中的情節,究竟是帶給人們希望,或是更深的絕望呢?

—本文有透露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5-02-10

獨處可以,無聊不得

Photo by Kate Mao, 2013, NCCU

  今天讀到一篇文章,是詹宏志與楊照對談法蘭岑《如何獨處 How To Be Alone》這本書。(獨處的力量:在這個人人擁有好多螢幕的時代,我們還「會」獨處嗎?)書我沒看過,但從詹宏志與楊照的談話,大致知道法蘭岑認為網路世代讓閱讀與寫作面臨危機,人們因此缺乏了獨處的能力,也就匱乏了獨處所能得的一切。詹宏志認為沒那麼嚴重,其言:「網路要摧毀閱讀,是低估了閱讀,也高估了網路。」從而談了許多詹與楊各自認為閱讀與寫作這樣自我對話的重要性。

  不可否認,閱讀與寫作是讓人面對自己最好的方式,詹宏志說明法蘭岑在書中提到:
「閱讀是孤獨的,寫作也是,因為閱讀時你必須離開所有東西,跟書和作者直接連結,除了這個動作外,沒有其他動作可以替代閱讀;寫作也是一樣,你必須跟你那還沒成形的思緒拉扯、搏鬥,最後把腦中某些想法訴諸文字。這不是一個群策群力、或者透過其他形式能溝通的方式。」
我能認同,不過我想,閱讀與寫作的「獨處」,也僅僅是「處於一個人的狀態」而已,閱讀是和作者、書裡的角色或文字對話,寫作是和自己的內在或某個可或不可意識到的讀者講話,雖然似乎是比起滑手機瀏覽網路及按讚更接近自己,可是只要用了語言,就是不甘寂寞。
  想想,聽說靜坐的時候要試圖讓自己摒除雜念,連和自己講話、組織腦中的語言都要避免,不然如何真正靜下心來呢。靜心很難,比獨處更難。只要使用語言,我們就不安靜。

  在我看來,獨處可以,但不能無聊。無聊的獨處就是寂寞。
  閱讀有聊,書寫有聊,聽音樂有聊,看電影也有聊。

  詹宏志與楊照談著談著說到閱讀小說和觀賞電影的差別,於我而言,實在不能把電影和小說當成同一回事,也沒有孰優孰劣。看小說時最好忘了電影,看電影時最好忘了小說。電影的作者就是導演,不是書的作者;書的導演就是作者,不可能是電影的導演。不同人的創作,自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本,可以對照比較,但無關文字或影像的本質。

  文字和影像當然不同,用這兩種方式記憶也是。
  有些人明顯是文字記憶者,對文字非常敏感,記憶像是關鍵字索引,一個字詞連一個字詞,就背出一個句子,背完一篇文章。看完電影記得的不是那個表情那個光影,比較深刻的是某句台詞。所有東西的位置,也是靠關鍵字連結,什麼在哪一櫃的L夾裡面,什麼在書架第幾層。關鍵字加上數字編碼,提取記憶的速度就是快又準。
  然而影像記憶者完全不同,我們對於記憶文字其實有點障礙,畫面勝於一切。背書時要靠書寫、畫記或畫圖,考試時腦中浮現的是課本或筆記本,再行放大縮小。螢光筆很有用,不同顏色的筆是必備,自行簡化畫面是記憶之道,因為影像記憶是靠畫面,越雜亂、細節越多,必定得越加費心費時回想。看電影我們記得人物是從左邊走到右邊,還是從右手接到左手,我們記得那一幕的顏色與光是什麼模樣。攝影時景色就深烙心底。
  兩種記憶各有優勢,也各有劣勢。對於我這種影像記憶者來說,最怕事物改變。怕一個朋友的外貌改變、怕一個地方的景色改變。我怕我認不出來。怎麼和我記得的不一樣了?全然無法忽視那一點的不同。好在通常外貌改變不代表笑的樣子也改變,景色改變不代表陽光就不以同樣的角度勾勒輪廓。
  我說我還記得,都是記得過去的風景,那絕對不會真正重現的風景,獨一無二的風景。那麼獨自地回憶,不也是和那時那人,那片風景,那個自己對話嗎。

  無聊的獨處就是寂寞,誰不討厭無聊呢。準備考試很沉悶,每天都得找些新鮮事,找個人或者找一堆人,寫幾個字或者讀一兩頁富有生命的書,是的,這就是為何考試用書讀來沉悶而且簡直逼人,因為那些字一點生命也沒有,它們全是空,它們從未真的發出聲音。
  總之獨處可以,但不能完全地安靜,安靜了就無聊,無聊了就寂寞。所以寫。所以打字。所以閱讀。只為了不孤單,反正還有人陪我,真的,你看,就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