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實習期間遇到〈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課,老師以不同主題安排學生分組報告,除了報告時間與檔案格式之外,沒有什麼限制,給學生很大的發揮空間,就成了「翻轉大觀園」的教學活動。
說明進行方式那天,老師剛提到「翻轉大觀園」幾個字,臺下突然連環爆出「不要再翻轉了」、「又是翻轉」、「翻轉煩死了」等等吶喊,激動得像要把教室掀了!事發突然,更是意料之外,坐在教室一角的我一時有點詫異:原來學生這麼討厭「翻轉」嗎?
同時耳聞導師班的學生也為了物理課的翻轉教學頻頻抱怨,決定找機會與幾位學生聊聊這件事,一位同學轉而問我:「老師,翻轉到底是什麼?」那時,看著他的雙眼,我忽然明白他們口中的怨氣,竟是來自心中碩大的困惑與不安。
一開始,「翻轉」在說的是「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指的是讓學生在家觀看教師預錄的教學影片,再運用課堂時間解決問題或完成作業。這個教學方式源自美國兩位高中化學老師,主要是為了解決同學缺課而漏掉學習進度的情況,也真的達到良好的教學成效。
而最廣為人知的教學影片來自「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創辦人所羅門.可汗(Salman Khan),最初是為了擔任表弟妹的家教,為了克服居住的距離限制,而運用影片與線上教學。現在「可汗學院」已是全球使用率最高的教學網站,後來出現以大學以上程度為主的Coursera,也讓學習變得更加無遠弗屆。
那麼,台灣的翻轉教育呢?除了均一教育平台與磨課師(MOOCS)等開放式的線上課程,「翻轉」更強調「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基於這項核心理念,延伸出的教學方法就非常多樣了,日本學者佐藤學提倡的「學習共同體」、中山女高張輝誠老師推廣的「學思達」、爽文國中王政忠老師發展的「MAPS教學法」還有「世界咖啡館」與「合作學習」等等,都是「翻轉」的一份子,它們讓教學現場重新活絡,也重新點燃一些教師的熱情。
這些感動與成功是有目共睹,也讓政府開始積極力推,「翻轉」的熱度激漲,許多老師急著翻轉起來,但是——學生怎麼看待「翻轉」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