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12-17

We can choose how we want to live.

  人們對於改變會有所恐懼,因為改變後的結果是未知的,因為改變可能讓我們犧牲原本的安定感,我們變成必須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持續更新自我對世界的認知。而這個過程必然是耗能的,基於我們的天性,耗費心力是一件令人抗拒的事情,除非能夠苦盡甘來,獲得相應的好處或成果。

  各類議題中,堅定的支持者通常和議題本身有高度關聯,因此會主動學習相關知能,且能夠觀察到改變已經或可能帶來的好處,或者好處就將會發生在支持者自己身上。反之,反對者往往不會成為改變後的受益者,就算沒有損失,對該議題也會比較無感,較不會選擇主動了解更多,若是主觀或客觀上會感受到損失,則可能成為強力的反對者。

  當支持與反對互相角力,或是,對於某些議題,我們自己的內心可能也會有兩種聲音衝突著。然而,時間終究是有限的。可能在某個時刻我們不得不做出選擇,或是只好藉由逃避讓「做決定」的那一刻延宕下去。無論行動或不行動,都還是會有相應的代價反應在自己身上與生活之中,而我們是否願意去反思這份代價?是否願意反省自己的選擇?是否願意去了解選擇之後,對他人又有什麼影響?

  很多事情,在做出決定的那一剎那之前,我們完全無法確知會有什麼樣的結果。然而,這種事情在一生中只會不斷出現。那麼我們要選擇真的再了解多一點,試著更新自己,以準備去面對未來、評估風險?還是選擇接受不知正確與否的資訊、只聽自己聽得下去的話、不去嘗試以避免任何風險?You can choose who you are and how you want to live.

2016-12-08

給煩惱的高中生——關於未來、課業、人際關係與時間規劃


  一位朋友問了幾位高中職學生:「身為 高中/高職 生的你,有著怎樣的煩惱?」得到一些回應,我稍加整理如下:
  • 未來方向(職涯發展):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該從事的專長、自己到底要什麼。
  • 課業壓力:「現在所學的東西和未來想要從事的行業沒有關聯,那該如何取捨?」「到底我現在很努力的讀書,我也真的考上了好的大學,那我的未來真的能如我所願的比較輕鬆嗎?」
  • 人際關係(親情、友情、愛情):父母所施之各方面壓力、「大部分的班級有點像亞社會,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自處」
  • 時間規劃:活動多導致時間不足、睡眠不足
朋友邀請我回應,我想是個不錯的機會,於是把自己的想法整理起來,希望或多或少能對高中生有一點點幫助。但在針對各方面問題提供實際建議之前,想先說:「沒有任何人的人生是筆直的道路,沒有任何人從來不曾轉過彎,或是老早就確定自己的終點在哪裡。」當然,了解這一點也不代表我們面對未來就不會擔憂,況且高中階段的學生其實是很辛苦的,不僅要開始面對未來,卻又有諸多現實壓力,要學習的東西非常多,時間被填充得非常緊,我認為這是高中生會茫然、迷失或焦慮的原因。因此,我還是試著提供一些具體建議,供大家參考。

2016-11-18

婚姻平權議題中的自由與平等、禁止與規勸、認知與立場

  朋友討論到,如果同性伴侶領養的小孩,未來會遇到很多痛苦,諸如排擠和霸凌,那麼就算讓非異性戀者也能結婚,應該也要為了避免他們的孩子未來受苦而禁止他們領養小孩。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大學時跑去修習鄭光明老師開的哲學通識課,討論著「自由意志」是否真的存在(人的行為是自由選擇的結果),又或者人的行為其實是可能事先預測的「決定論」?由這個問題會延伸到人是否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以及「自由」與「平等」的拉扯、「禁止」與「規勸」的兩難。

2016-11-11

心中理想的教學風景

我心中理想的教學風景,是師生彼此尊重、教學相長,學生有表達需求、與老師溝通的空間,老師也能表達感受、傳達期望......

2016-10-31

《父後七日》:為了輕盈而荒謬的死亡

王育麟、劉梓潔/父後七日/2010
  一首拉丁曲風的以色列民謠〈Hava Nagila〉,希伯來語的歌詞聽來酷似「阿爸、阿爸」(其實是猶太人婚禮常用來助興的曲子),配上道士作法、孝女哭墓、救護車「無醫~無醫~」的畫面,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開啟「為了輕盈而荒謬」的電影基調。

  《父後七日》改編自劉梓潔2006年獲得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組首獎的同名作品。劉梓潔在導演王育麟的邀請下,擔任了電影編劇與共同導演,因此,可說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有原創作者參與其中,後來還獲得了第47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散文原作描述了父親過世後的七天,種種儀式、種種情緒,即便也有些幽默的元素,閱讀起來卻是相當沉痛。然而,作為女兒,希望死亡的沉重能變得「更輕更輕」,甚至「不只輕盈最好是輕浮」,就是想用這般輕,去對抗重得讓人喘不過氣的悲傷電影的呈現也抱持這樣的企圖,因此凸顯了喪葬儀式中的荒謬之處,因為荒謬,悲傷無處擺放

本文同步獨家刊登於ViewMovie ● 如需轉載請先詢問確認
—下文可能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6-10-26

【教學實驗室】體育班的國文課——了解特質、傳達期許、建立原則

  記得接到來自母校的電話時,我幾乎毫無猶豫,選擇接下了高一體育班的兼課教師一職。經過了一個月的相處,現在特別想沉澱省思一番,也為目前所做的嘗試留下紀錄。就從第一堂課與班級經營開始吧!

2016-10-08

【實習老師是哪位】參加「教育實習績優獎」的經過與感受


(本文寫於2015年12月,時間一晃,已快要一年過去。當時書寫這番經過與感受,卻未寫下最後的段落。如今因為相關的演講邀請,讓我想起這篇文章,決定完成並發布,為此留下紀錄。巧的是,前些日子收到邀請參加教育實習績優獎的檢討會議,或許正是機會能表達一些什麼,這也將是得此獎項所帶來的收穫吧。)

2016-09-05

《學習的理由》:為何而學?


  這部紀錄片,是現在21歲的楊逸帆,自14歲開始,在自己就讀的宜蘭人文中小學展開拍攝。雖是從國中年紀就開始拍攝,卻完全不失成熟,原片名「不想考基測」流露稍微稚氣的觀點,最終更提升至探問「學習的理由」,可見導演楊逸帆真有雙不一樣的眼睛,能從同學讀書的狀態看出更深層的問題。

導演楊逸帆/獲2014香港華語紀錄片節長片競賽季軍

2016-08-31

when August ends

「我一切所思所為,不過是想成為我自己而已,為何竟是如此艱難?」——《流浪者之歌》

  不只一次,我思考對自己而言,「理想的生活」是什麼樣子,而現在的生活,又距離理想多麼遙遠。
  囤積整個暑假的焦慮,像踩到貓尾巴那樣踩上八月的尾巴。同時並行的種種任務陸續完成,又繼續孳生,彷彿沒完沒了的蚊子,就是要吸我的血。我不得不停下來,停下來卻覺得格外悲傷,怎麼一個暑假,沒拍完一卷底片,沒寫出幾篇文章,沒有好好運動,沒多看幾部電影......?
  所以,我在做些什麼,而我真正想做的到底是什麼?

2016-08-09

維繫童年、連結關係的Pokémon GO

by Kate Mao

  對於童年充滿神奇寶貝的人來說,「Pokémon GO」值得令人為之瘋狂。
  小時候每看完一集卡通,我就會畫下新登場的神奇寶貝。那時也喜歡收集神奇寶貝公仔,有時還會慎重地和兄弟進行交換。印象中第一次進電影院是看《超夢的逆襲》。至於遊戲,雖然只玩過初代Gameboy和模擬器,但像素中的紅藍綠黃金銀版,已成為童年記憶最深刻的遊戲。我甚至曾在生日時,向哥哥索取閃電鳥做為禮物。
  當然,這些遊戲中的紀錄都隨著年齡漸長而不再重要了,但重要的本來就不曾是遊戲本身,而是因為這些事物而連結、維繫、強化的關係。所以,我反而相當喜歡「Pokémon GO」創造了新的共同話題,又緊緊聯繫了童年,以及我和家人的許多回憶。那些「你的Gameboy是什麼顏色?」「你抓到神獸了嗎?」「你帶哪六隻去打天王?」「我打贏道館了!」「小智依然十歲,女角還一直換!」「白洞白色的明天在等著我們~」等等對話都被一一喚起,隨之而來的,往往是和家人朋友相互分享的記憶。我也想起神奇寶貝的卡通曾有一集提到:神奇寶貝沒有善惡之分,只有和訓練師之間的信任與夥伴關係,有善惡之別的是人,而不是神奇寶貝。
  雖然少了些透過對戰累積經驗值練等的過程,「Pokémon GO」卻創造了另一種模式,讓我們都忍不住展開收集,創造了戶外大家聚在戶外、玩同一款遊戲的盛況,其實在我眼中這畫面煞是溫馨。因為那讓我想起,年僅七歲的我曾隨父母出國,在飛機上見到幾個小孩圍著一個大孩子,不懂英文的我,只聽出「Pokémon」便不假思索地湊過去觀看大孩子手中的Gameboy,和他們一起歡笑驚呼。

2016-07-29

《春風捎來的問候 Greetings from Fukushima》:對生命的問候

Grüße Aus Fukushima / Doris Dorrie / 2016

  在連預告片都沒有看過的情況下,衝著對多莉絲朵利(Doris Dorrie)導演《當櫻花盛開》的深刻印象,我直接進了電影院觀賞《春風捎來的問候》。與預期不同的,並沒有春天的氣息,也無《當櫻花盛開》的飽滿色彩和意象畫面,而是一部黑白電影,搭配極簡配樂,反襯出劇情中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互動、情感流露。
  這部電影本身,是一則生命對生命的問候。

—下文可能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6-07-16

為什麼要寫作業?

photo source: http://www.taopic.com/
  前些時間學期即將結束,一位在蘭嶼教書的朋友敘述了自己與一個孩子的對話。那個不寫作業的男孩,面對堅持要寫作業的老師嘆了氣,問老師:「到底為什麼要寫作業?」「我寫得很累,你要改也很累,那為什麼還要出作業?這樣不是自找麻煩嗎?」面對孩子的問題,老師雖然一時語塞,但她看著孩子的雙眼,告訴他:「如果不會,那我們一起寫吧。」
  「到底為什麼要寫作業?」面對這個問題,老師與家長們會怎麼回應呢?或許每個人心裡都有各自的答案,不過,我不禁也想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問這樣的問題?學生不喜歡寫作業的原因會是什麼?

2016-07-04

面對死亡再活一次:《一路玩到掛》與《最酷的一天》

(左)The Bucket List / Rob Reiner / 2007;(右)Der Geilste Tag / Florian David Fitz / 2016
  「只要是生命,一定會面對死亡。」艾德華與卡特在私人專機上對話時, 艾德華這麼說。無論死亡距離我們是否遙遠,都有不得不面對的時候,當那個時刻來臨,你會選擇用什麼姿態迎接死亡?當那麼時刻來臨,你會有什麼渴望?
  2007年上映的 《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與2016年的新電影《最酷的一天》(Der Geilste Tag)都面對了這個議題。 第一次看 《最酷的一天》的預告片時,就覺得非常適合與 《一路玩到掛》比較,因為題材高度相似,在試映會觀賞後,更發現不少情節和手法也有相像之處。不過,兩位主角由老年換成青年,相遇之處由美國換成德國,遊歷地點由世界各地換成非洲。

—下文可能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6-06-26

當「全視頻時代」來臨,文字何去何從?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世界,最佳的說故事方式是視頻。它承載了更多資訊,傳遞更有效率。這個趨勢實際上是幫助我們解讀更多資訊。往後,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和360度視頻會成為「家常便飯」......我們看到的是,文字每年都在減少,如果要打賭,我一定說:視頻、視頻、視頻。——Facebook歐洲中東非洲營運負責人Nicola Mendelsohn(引自關鍵評論網:Facebook預言5年後進入全視頻影像時代 文字幾近消失
*摘要:視頻能夠全面取代文字嗎?我認為可分為「紀錄」與「創作」兩種類型來探討視頻與文字的傳播強度。影響傳播強度的主因包括:觀眾對於現實事件抱持「眼見為憑」的信念,並有參與其中的渴望;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媒介較容易普及擴散,因不須經大腦轉譯,傳播強度較不受個別差異影響。最後,我認為文字的生存之道在於文學創作,因文學並非講求客觀真實,而是包容人們不同的情感、想法與詮釋。

2016-06-06

《華麗之墓》:愛與憂愁一併埋葬

Rak ti Khon Kaen /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 2016

  近期看過的電影中,《華麗之墓》應該是最難懂的一部。不過,不容易理解卻絲毫不影響這部電影的魅力,整部電影像是睡眠的氣息,徐緩、深沉,在平凡的睡眠中,做魔幻的夢。
—下文可能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6-05-30

議題討論設計:制服與服儀管理的那些事

  當教育部宣布往後「不得將學生服儀規定作為處罰依據」,出現了各種支持、反對、歡呼或煩惱的聲音,相關新聞與評論也層層疊高。其中,有些人會抨擊對這項新規定不滿的人,批評他們迂腐、保守等等,而這些被批評的人,大多是在職教師,然而,我認為校方或教師是要面對第一線所有麻煩的人,在沒有任何支持的情況下,會感到困擾而產生反彈的情緒是很自然的,在第一線能夠看到問題冒出來,卻不見得已經想到方法去應對,同時仍然承擔著教育學生的責任,想必老師們內心也很複雜。
   因此,我思考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作為這件事的教育機會,提供老師參考,讓老師能夠藉由引導學生一起思考這個議題,進而建立一個班級、一個學校的常規共識,促使衝突並不只是壓抑在權威之下,而是在思辨與溝通中進行交流、達到平衡。基於這樣的想法,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可做模組化的抽換、組合,歡迎任何有興趣的教師自由修改運用!由於是第一次做這樣的嘗試,所以也期待老師們提供建議,甚至是分享實行的狀況與感想 :)
—欲見問題設計之思考脈絡,以及可如何進行討論等想法,請按Read more—

2016-05-01

五月——致周夢蝶


五月——致周夢蝶 ◎高若清
 
五月是六月之前
沒有雪的五月
步至年關落了滿地
冷也不冷,你赤裸裸的生
在山峰懷抱裡母親的撫摸
像雲與雲摩擦
消散
 
五月
是六月之前沒有故鄉的五月
火來煎你的藥
雨來偷你的傘
有點遠方味道的只剩
你的帽、你的衣
你的青睞與選擇
你的那條紫圍巾......
它們伴你獨坐寫慢字
行間悠然有一種鳥
或人
願赴這場寂寞約會
 
那是五月
六月之前
沒有菩提的五月
你默然如眠,慢慢慢慢
瞌睡在風耳樓下
夢長長長長
蹲踞在武昌街一段七號
騎樓的背脊上
書都展翅了,時間也許
都耳背了吧——
留你在孤獨國五峰山稜線上
待還魂草崖邊冒芽,來不及
來不及起身述說的都化成燭火熄滅
 
於是五月不只是六月之前
沒有來人的五月
雷才乍到,你已身形如電
蝶的鱗片振動你便染成藏青
「不負如來不負卿」你只管
石頭飛成雀
樹梢生羽翼
你只摘去一朵白菊花
留下十二朵
沒有更多
沒有更多地去飛

(2016.05.01刊於自由副刊)

2016-04-28

《路邊野餐》:許多時間像煙

路邊野餐 / 畢贛 / 2016
我知道,他們還在說昨天/他們在說/子彈擊中了銅盤/那個聲音不見了,有煙/有翻捲過來的糖紙/許多失敗的碎片在港口沉沒/有點晚了,水在變成虛幻的塵土/沒有時間的今天
在一切柔順的夢想之上/光是一片溪水/它已小心行走了千年之久
——節錄 顧城〈許多時間,像煙〉

  觀看《路邊野餐》時,我不斷想起顧城的詩句:「許多時間像煙」。
  《路邊野餐》就是這麼一部電影——由許多時間一縷縷混成了煙。

—下文可能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文中電影劇照等相關圖片轉自前景娛樂)

2016-04-24

如果能夠更了解人


  記得大四國文教材教法的第一堂課,明璋老師請我們在方方的紙上寫下自己想當老師的原因或想法。「我希望能夠更了解人。」我當時是這麼寫的。
  如今,我還抱持著同樣想法。
  ●

2016-04-01

代課記:愚人節快樂


  課上一半,一位女生突然低頭作聲嘔咳,旁邊的男生嚷嚷她吐了,我剛正色要過去了解情況,男生就拿出一個有湯水的塑膠袋,說要喝。當然,當下我就知道這是一個愚人節玩笑,實在是男生後面的作為太明顯了,不然我還有機會被騙到。笑說他們應該多準備幾個玩笑,要有點特色,畢竟老師們對愚人節整人活動已經見怪不怪,總能處變不驚、淡然處之,要騙到實在挺難的。
  後來男生就說要去廁所清理一下,我說好,就繼續給學生搶答,辨別詩的體例。搶答到最後一題時,前門突然碰一聲打開,衝進兩個用帽T蒙著臉的男生,手裡架著長傘,對我說不准動。我真的沒被嚇到,直說這樣有點好笑,也發現台下有學生在錄影,原本說要喝嘔吐物的男生在黑板上貼了「愚人節快樂」四字,然後在我一旁對著同學們說:「今天是老師上我們班的最後一節課,老師來幫我們上了很多堂課,我們想謝謝老師!老師可以和妳合照嗎?」
  聽到這話,心底是有些感動,「很多堂課」其實不過十節,還不足以讓我把同學們的名字全記起來。我笑說可以待下課前來合照,他們應該先回答投影幕上這首詩的體例是什麼,聽我這麼說,班上同學們也都跟著笑。
  最後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延伸,我分享了在蘭嶼旅行的經驗,在那裏面對海、面對山林、面對日出日落、面對天空的眼睛,都是飽滿著真意,無法輕易用言語說明。
  娓娓分享完畢,和同學們合照,拍完正要離開,同學們忽然在我身旁身後站挺了大聲說「謝謝老師」。在這愚人節,這舉動竟是我最沒料到的。

  ●
  近日發生的事情實在太多,記得週二那天談到古詩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滿百〉,針對這首詩,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何 『生年不滿百』 的人會 『常懷千歲憂』 ?『千歲憂』 可能是對於什麼事情的『憂 』? 你覺得這是不是人類普遍擁有的感受?或者,什麼處境下們比較會有此感嘆呢?」分享看法的同學表示他認為這不是人類普遍擁有的感受,因為這樣像神經病。我向他確認了他要說的真的是「神經病」,然後問負責回饋的組別是否認同,結果他們也說同意。
  那刻,我不免有點說教,略為嚴肅地說:「你們要表達的,應該是你們完全不會對未來懷著過多憂慮,也不會憂慮自己的生死,但這是因為我們身處在一個穩定、平和、富有的環境中。試想看看敘利亞的難民可能是什麼樣的感受?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自己的生命又可以到哪裡。也想想看,我們其實無法真正掌握生死命運。最近剛發生的事,並非一言兩語可以說明其中的黑白是非。對於這些,不會感到憂慮是一種幸福,但我們可以選擇多去了解不同立場、背景、環境中的人們,是什麼樣的處境,而有什麼樣的感受。」
  他們雙眼看我,像是透過這些詩,稍稍感受到距離太過遙遠的,他人的命運。

2016-03-18

念語文科系沒出路?出路是人自己走出來的

大學其實有無限可能,絕不會因為你讀了某一科系,就閉塞出路;也絕不會因為讀了某一科系,就前途無量無慮—出路是每個人一步一步踏出來的。
  前陣子收到學生的信,述說了選填個人申請志願時遇到的困難—國文與英文都有著出色表現的他,基於喜好,原本想填文學相關科系,卻未受到父母的贊同,他說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讀文學、讀語文沒什麼出路,認為沒必要花大學四年時間去念,或者建議對文學有非常強烈的興趣再說。他告訴我,這些聲音讓他有點不知所措,自己心中對於未來的工作還沒有特定目標,更難以說服他人為什麼要讀語文科系。最後在父母的建議下,全部填了財經系。
  「老師,我很想問你念了中文系之後有什麼看法跟建議嗎?」他的字中有迷惘。

  看著信,我想起六年前翻著招生簡章、捏著志願單的自己。

2016-03-15

探問

  今天鄭同僚老師聊到,為什麼我們沒辦法放下現有的事情,去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過著樸實卻滿足的生活呢?在那裡,東是日出,西是夕照,夜是月光或銀河與海風陪伴談天,每天都可以潛入海水和珊瑚對話,那裡蘊藏的生命之美讓人覺得順海而去也無憾。那裡一切自給自足,一整天聽浪觀浪也無妨,隨時都可以到別人家串門子,要找人吃飯聊天輕而易舉。這畫面與老子所謂的小國寡民、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已相去不遠。然而,為什麼,我們擁有那麼多要追求的事物,而無法選擇待在那樣的世界呢?
  ●
  老師說,做研究,其實最重要的是了解自我。Research不是僅僅向外探求,試圖陳述一些理論或現象,更是向內探索,試圖不斷詰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自己這樣想呢?
  ●
  例如想想,當事情一波接著一波來,為什麼有些讓人甘之如飴,有些令人食之無味?為什麼有些令人歡喜得想要沉溺,有些讓人尷尬得想要逃避?又例如為什麼,當李世石贏了AlphaGo,我會感動?
  例如想想:「這個世界,究竟有什麼是永久的,又有什麼是值得認真的呢?」
  ●
  在〈髻〉這一課,琦君留下這個問題,今天接下欣儀的課,請學生分享對於這句話的解讀,有人說這話裡頭是無奈,有人說這話裡頭是豁達;有人說這話裡頭是悲觀,有人說這話裡頭是釋懷。我說,這些看似不同的感受,有沒有可能揉雜在一起呢?
  那是高中時的自己,讀不出來的感受吧。
  那是一種沒有解答的探問,而這就是人們終其一生的探尋。

2016-02-19

4個值得期待的大學校系與職涯選擇資訊平台

  昨天是學測成績單送抵學生手中的日子,緊接又是一連串需要做準備、做選擇的時刻了。
  我總覺得升學是個「知己知彼,勝券在握」的戰場(尤其是學測後的個人申請)。必須從自己有興趣、考慮選擇的學群開始,了解有哪些可能性。仔細審視各系所名稱之下的真材實料是什麼,思考是不是自己想要學習的方向。再看看這些系所注重哪些學科表現,自己的學測成績是否足以成為挑戰的入場券。在了解之後,有自信地將自己的強項發揮到最大值,就很有機會進入適合自己的校系。
  這個過程中,「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了「了解」,才更有機會做出最不後悔的選擇。因此,我們需要知道能提升勝率的資源在哪裡。在現今這個網路發達的年代,其實已能藉由強大的Google搜尋找到很多資料,包括瀏覽各校系的網站、在論壇或PTT上發問、與學長姐通訊聯絡等等,都是我們的利器。不過資訊是一片茫茫大海,如何撈到有用、可靠的訊息也是一種考驗,於是,彙整資訊的平台成為值得期待的角色,能幫助我們更快速、更有效率地找到可參考的資訊。
  在此,便推薦4個深具潛力的大學校系與職涯選擇資訊平台:IOH大學問Urschool職業誌。在提供高中、高職生參考的同時,也期望更多大學生、研究生或工作者一同成為這些平台的力量,幫助學生在選擇之前更深入了解。

《模仿遊戲 The Imitation Game》:Stay weird, stay different

The Imitation Game / Morten Tyldum / 2014
  印象中第一次認識圖靈,是在哲學系的選修課上,討論"Could a machine think?" 這個問題剛好和《模仿遊戲》中那位警官的提問一樣:機器可以思考嗎?當時老師就提到了「圖靈機」(Turing machine),並開始討論可以「思考」和「模擬思考」有何不同——自動駕駛是真的在「駕駛」?計算機真的在「計算」?或者,只是「模擬」、「模仿」?
  The Imitation Game,艾倫.圖靈所謂的「模仿遊戲」,談的就是讓機器模仿人,然而最後,我們能分辨何者為機器、何者為人嗎?如電影中的圖靈所說,機器只是思考的方式不同,當某事物的思考方式跟我們不同,就代表它沒在思考嗎?艾倫.圖靈說:「我們容許人之間能有極大的差異。不同品味、不同喜好的重點在哪裏?那不就是我們腦子的運作不一樣、思考方式不一樣嗎?」然而,不一樣,使人不平凡,卻也使人肩負痛苦。

—下文可能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6-02-16

2016.02.16

  我一直都很喜歡我的生日數字:0216。6X6X6正好是216。這組數字調動一下,就成了2016。恰好,2016年是猴年,我的本命年,也代表年紀到了12的倍數,24歲。
 
  昨天我剛好受學生之邀回大同為畢冊寫幾句話,在那之前,我隨口告知學生當日正好是導師的生日,我預計買個蛋糕去,後來學生回應我:想自己做做看!於是,昨天吃到非常好吃的布朗尼蛋糕,導師說自己都忘了生日,特別感動。我坐在後頭一起唱生日快樂歌,我懂那種驚喜的感動,而且有種自己也順道搶先過生日的感受,非常開心。

  回想高中時,國文老師讓我們寫過一個題目,大概關於: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想如何度過。我大抵是這麼寫的:希望那天睡飽起床,大約八九點,好好吃頓早餐後,帶上相機,與生命中親愛之人一起到郊外走走。午餐要吃簡單但好吃的東西,下午或許走進自然,或許看場愉快的電影,晚餐吃得享受一點,飽足之後散散步,再回溫暖的家。而後,每一年的生日,我都想這麼度過。而我也真的幾乎這麼度過了。
 
  電影《一路玩到掛》裏頭說道:「找到你生命中的喜悅」,並且「用你的生命帶給他人喜悅」。作為一個生活得十分幸福的人,我想將此銘刻在自己的心上。謝謝每個祝福,謝謝你們帶給我的喜悅,我期許自己將喜悅傳播下去,成為更能帶給他人喜悅的人。祝福大家平安、快樂!
 
(感謝媽媽將我生在如此良辰吉日!據說本命年會有很多考驗,我想這一年一定會充滿挑戰,我會努力的!)

2016-02-11

《進擊的鼓手 Whiplash》:視覺與聽覺、魔鬼與偏執的合奏火花

Whiplash / Damien Chazelle / 2014
  上週在家裡接連看了《進擊的鼓手》和《鳥人》,有趣的是,這兩部電影的配樂基底都是鼓樂,卻又有著本質上的差異,《進擊的鼓手》的配樂幾乎都是完整的爵士樂曲,即使是純鼓樂的段落,也不是散落的鼓點,單純聆聽《進擊的鼓手》的原聲帶時,就像在聽一張爵士音樂的專輯,較能與電影分離來看。然而,《鳥人》的配樂是以乍聽散落無章,卻緊密配合字幕、人物情緒和劇情轉折演奏的鼓樂。這樣的差異引起我的思考,《進擊的鼓手》上映時呼聲很高,有不少好評,我欣賞後卻沒有太深刻的感受,覺得接下來聽聽原聲帶即可;《鳥人》則讓我不斷地回想劇中的細節,閱讀各種觀點的評論,雖然只聽了一次原聲帶,卻發覺欣賞電影時,鼓點已強烈地留在印象中。或許於我而言,劇情與人物值得玩味的程度還是讓我多喜愛一部電影的首要依據吧。

  當然,《進擊的鼓手》還是有不少吸睛之處。最令人驚豔的,莫過於J. K. Simmons飾演的魔鬼教師佛列契了。一個對完美爵士樂有著絕對執著的教師,對學生忽冷忽熱、時而關切時而辱罵,在真情看待音樂與嚴厲對待樂手之間擺盪得讓人難以捉摸,J. K.完全表現出這樣一位教師如何讓學生恐懼萬分,卻又為了對音樂的追求而崇拜,J. K. 以此角色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確實當之無愧。
  在電影的表現上,導演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也打造了有別於以往音樂相關電影的視覺與聽覺體驗,藉由緊湊的剪接,善用特寫和不同視角的切換,讓樂曲激昂流瀉的同時,視覺有了節奏,演奏者有了情緒,被演奏的樂器也有了生命,這一點絕對會讓聽覺的享受更上一層樓,令觀眾忍不住聚精會神地欣賞一場又一場絕妙的爵士演奏。我想這也讓《進擊的鼓手》獲得奧斯卡最佳剪輯與最佳混音兩個獎項。

—下文可能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6-02-05

攝影者:《掌鏡》與《安妮萊柏維茲的浮華視界》

左:Anton Corbijn: Inside Out (2012)
右:Annie Leibovitz: Life Through a Lens (2007)
  當時在誠品電影院的影展看了這兩部關於攝影師的紀錄片,在那之前,我對這兩位攝影師並沒有特別的認識,卻發現自己早已看過他們的作品,有些已然是經典照片,例如U2樂團多張專輯封面和電影《控制》都是安東寇班(Anton Corbijn)的作品,安妮萊柏維茲(Annie Leibovitz)則拍下了約翰藍儂裸身擁抱妻子大野洋子的照片。

  攝影有趣的是——攝影師的性格影響了他將拍攝出什麼樣的照片。如同每位作家有自己的寫作風格,攝影也是如此。此外,拍攝時,攝影師必須與被攝者有一定的距離,然而要拍出一個人的特質,便必須靠近被攝者的生活與內心,不論是對於攝影師或者紀錄片的導演,都是如此。因此能夠從攝影師的家庭背景、生活模式、工作習慣到個性風格這樣全面、卻保留距離的紀錄與了解,實是難得,因此觀賞這兩部紀錄片時,相當感謝導演讓兩位攝影師的模樣有機會呈現在觀眾眼前。

  而我一起談這兩部紀錄片的原因,是因為安東寇班和安妮萊柏維茲同樣作為攝影師,有一些共通點,例如他們都拍攝肖像照,拍攝的對象大多是名人或樂團,但是,安東寇班和安妮萊柏維茲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
左:安妮萊柏維茲 Annie Leibovitz / 右:安東寇班 Anton Corbijn

2016-01-30

我看105年學測作文題目及其相關評論

105年大學學測國文科非選擇題引導寫作(試卷截圖
  學測的第一個考科就是國文,當天我去考場看看學生,十一點二十分鐘響後,學生陸陸續續回到休息室,除了打氣,不免還是要問問考了什麼,只見學生個個都對我說:「我看到非選的題目都傻眼了!愣了兩分鐘才開始寫!」

  什麼題目讓學生愣住了?學生為什麼會愣住呢?原來,第一是非選擇題的一、二大題史無前例地完全和古文三十篇無關;第二是第三大題的題目「我看歪腰郵筒」和過往的題目類型差異很大。這樣「別出心裁」的作文題目確實引發熱議,不少評論接連刊出,褒貶皆有,各自陳述「我看105年學測作文題目」的看法或評論。
  綜觀來看,正面評價大抵肯定題目走向的改變,從偏重抒情或感悟,轉為重視觀點與論述;反面評價則多針對「歪腰郵筒」這一時事實在太「小兒科」,能發揮的切入點再怎麼多,也很難顯得豐富又有深度。此外還有一類評論,較針對作文的文體與目標討論,抒情、敘事和議論是否需要在作文中取捨?又延伸出另一問題。

  一一拜讀各篇評論後,決定在此整理不同的觀點,也記錄自己的想法,試寫「我看105年學測作文題目及其相關評論」囉!

2016-01-26


  今天出門看見陽光覆上人行道與柏油路,比見到雪還開心。

  前天醒來,台北就只剩下6度,各地傳來雪的消息,而後就是人們紛紛湧入那些聽說落雪的地方。那天中午要出午餐,剛出家門,忽見細雪飄墜,頓時也驚奇萬分,「撒鹽空中差可擬」其實寫得不差,差是差在形容「白雪紛紛」牽強了,但形容「冰霰」卻很貼切。落下的不是雨,是冰珠。巷弄店家人們都站在門口朝天望,有些人拿出手機想拍,但神色看來就是拍不出來。氣象局說這叫「冰霰」,不過沒人在意,總之就像雪。
  雪在美國東岸已是肆虐,沒有任何欣賞價值。雪到了台灣就不一樣了,雪線一下子降到海拔四、五百公尺,連平地都有雪的姊妹,平常的景象忽然異樣起來。氣象局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北極振盪」,科普文章告訴我們雪和霰的差別,新聞告訴我們哪裡積了雪、塞了車、瘋了遊客。不平常,人們總容易被不平常的美吸引(他們說宛如身處異國),或者誘惑而忘了其他。
  昨天上午,在家人的決定下,我們驅車到了平等里,終於近距離看見了雪。那白白、細細、綿綿的,就是雪啊。在不該盛雪的植物上頭,像鋪了一層糖霜,對一些果實作物而言,卻等同砒霜。沒有多餘的時間上山看積雪,在平等里轉了轉就往山下去,然後,轉眼就沒有雪了。

  雪如同許多奇異的美好,轉瞬而來,轉瞬而去,日常殘局還是被留了下來。我們需要的終究不是雪,而是陽光。

2016-01-16

追求更好的未來是永恆的進行式


  九月去江蘇師範大學發表論文時,和那裡的研究生相互觀摩,聊天也沒什麼顧忌,或者該說對彼此善意的好奇多於猜疑。一個江蘇的在地女生和我聊起來,她問:「聽說你們都比較想台獨,真的嗎?」我思量了一下該從何說起——政治體制、社會文化、多元族群的不同立場——總覺得一時半刻難以說清楚,講了幾句,最後還是回到認同問題。「我們從小在台灣這塊土地長大,所見所聞、所感所知都是台灣。對我們來說,台灣就是我們的家。」發現自己的聲音很慢,因為挖掘著藏在心底深處的認同感,擦拭那個最真實的感受而斟酌字詞。「在我們的認知中,這就是我們的國家,和中國從來就是不一樣的兩個國家。我是台灣人,沒辦法要我說我是中國人。」微微的停頓,她說她大概明白那是什麼感覺了,像是她的家鄉一直屬於江蘇省,前幾年卻說要劃分到另一個省去,家鄉大大小小都無法接受呢,還好最後沒有改變。是啊,我說,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吧。

  政治,要躲也是躲不掉。周子瑜事件所激發的討論,恐怕也不會有止息的時候。選舉有時是理性、激情與信任感的交戰,但理性讓我們悲觀,不存在真實的政治話語無法讓人信任,剩下的激情或感動反而反映了某部分最為真實的自己。承諾是虛幻的語言,尚未發生的未來是無法被描述,只能被想像的。今天不過是另一個開始,轉了一個彎,仍是試圖將想像實踐為真實的漫長、迂迴且動盪的旅途。沒有什麼在今天就立刻被點亮,火把上的火焰很弱,路上卻盡是風雨,將火傳下去,從不是幾天幾年、幾人幾黨就能完成的,畢竟,追求更好的未來是永恆的進行式。

  心底不能喪失希望,也不能喪失反覆辯證,必須不斷質詢假定的真理,與信念辯論。我們從來就不是歷史的觀眾,我們都是歷史的創造者。如果在迷茫中前進是我們的宿命,就用自己的雙腳,繼續把火傳下去吧。

2016-01-09

【實習老師是哪位】教育實習檔案的編輯經驗分享


  新的一年,其實也是學期的尾聲,許多實習老師也即將完成教育實習。在教育實習正式結束前,通常各大學師培中心都會要求實習老師繳交一份「實習總報告」。當初在撰寫這份報告時,師培中心有提供過去學長姊的優秀作品和報告架構作為參考,最初也有學長姊分享務必在實習過程中留下多點照片和各種檔案,這時就都能派上用場了。編輯時知道這份報告可參加比賽,但不清楚是「教育實習學生楷模獎」,只是基於個人的完美主義,希望將實習的歷程盡可能完整呈現,做為自己的一份成果,最後得獎,算是有點意外呢。
  以下簡單分享編輯教育實習檔案的經驗,並嵌入完整檔案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