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9

觀影隨筆|星際救援(Ad Astra)——朝向內在的星際旅途

Ad Astra / James Gray / 2019
走出影廳時,聽到身後的觀眾似乎對於布萊德彼得主演的《星際救援》不大滿意,顯然他期待劇情更為複雜、緊湊並且聲光炫目的科幻大片,只能說期待的預設對評價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星際救援》的中文片名乍看會是一連串刺激的救援動作片,但「Ad Astra」的原意其實是「to the star」,是向著遙遠的星前行,但並非以浪漫或懷抱希望的眼光,而是兒子為了尋找父親踏上的漫長星際旅途。途中關於「英雄」、「盡忠職守」、「獨立冷靜」的定義都成了疑問,主角不得不挖掘內心的孤獨、壓抑、自私與愛,煎熬地與它們磨合,且只能藉由這樣的旅途完成。令我欣賞的是,布萊德彼得透過獨白與神情將這些內心的衝突展現得相當深刻動人,在他流淚的時刻,那種難以名狀的心痛直逼眼前。

此外,導演在劇情鋪排或畫面剪輯上也讓這些情感戲恰到好處,不流於俗濫,又足夠充分,使得主角的行動和情緒是連貫而綿密的。關於這點,我認為同樣是單一主角獨挑大樑的《星際救援》比《地心引力》更加突出。
 
於是,儘管這趟「to the star」能讓觀眾聯想到許多太空電影,諸如《2001:太空漫遊》、《太陽浩劫》、《星際效應》、《地心引力》、《登月先鋒》等等,但《星際救援》不是這些電影的排列組合,也不是老調重彈,而是全然獨立、能與經典太空片對話的新電影。
 
最後,我想補充,雖然這部電影的分級是「保護級」,但我認為應該列為「輔導級」會比較適合,有些場面還是會令人略微驚嚇,這點僅供膽子較小的人參考參考。(不過目前看過的太空片當中,還是《太陽浩劫》最嚇人。)

2019-09-13

寄生上流(기생충)——沿著階梯走上意外的最小阻力之路

기생충 / 奉俊昊 / 2019
在觀看《寄生上流》之前,只見節奏明快的預告片,和幾位朋友表示看完覺得「沈重」,便在不做準備的情況下進了電影院。觀賞後,卻發現自己沒有「沈重」之感,而是在「震驚」中細細回想導演如何用幽默和鏡頭帶出俐落的節奏感,如何鋪陳出一步又一步無法預料的驚人轉折,如何運用乾淨的意象和人物特色烘托故事主軸,不禁非常敬佩奉俊昊導演。

整部電影中,我最喜歡那場夜晚大雨。在幽微的燈光下,雨絲格外顯眼,雨水順著階梯往下奔流,流向更低更低的地方。這也令我想起「最小阻力之路」,Robert Fritz 認為所有人的生命都宛如河流,河流的形成便是不斷挑選最小阻力之路的結果,且這是自然萬物必然遵循的自然法則,這並不代表「命定論」,而是強調環境潛藏的「結構」將決定水流的方向,但「結構」是有可能改變的,於是 Robert Fritz 寫到:
一旦你創造出一個新的結構,你的生命就會興起一股全面性的動力,就像河水的水力一樣,幫你達成你真正想要的成就。直接通往那些成就的道路,就是最小阻力之路。——《最小阻力之路》
若由此看,可將《寄生上流》詮釋為在潛藏結構尚未被改變的情況下,改變只是表象,當中人物走的終究是原本結構下的「最小阻力之路」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9-09-12

瀨戶內海島之旅——關於「船」


來瀨戶內海旅行,搭船是必然的。對於搭船旅行,我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前往澎湖離離離島的海浪上,第一次搭往七美甚至暈船吐了。雖然不討厭搭船,卻也對船沒什麼特別的好感,直到搭上瀨戶內海的船,才知道船的等級之分。

航行在瀨戶內海的船是什麼等級?搭了才知道有多麼令人驚艷。


2019-09-08

瀨戶內海島之旅——關於「決定」

日本的大內海「瀨戶內海」有非常多的島嶼,此圖只是其中一部分
起初如何決定要到瀨戶內海,又如何決定旅伴,現在已經想不起來,只記得發現三年一度的瀨戶內海藝術祭今年再度登場,加上公司首度嘗試公休週(又稱放空週),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我們快速促成了這次的旅行。

回想發覺,這真是一趟島之旅,「島」的日文是しま(shima),我們依序去了女木島(めぎじま)、男木島(おぎじま)、小豆島(しょうどしま)、直島(なおしま),加碼廣島(ひろしま)和宮島(みやしま,或稱嚴島いつくしま)。這一趟才了解日本內海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島嶼,每座島的風情不同,短時間內連藝術祭相關的島嶼都遊歷不完。

於是決定要去哪些島成了十分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