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0

觀影隨筆|《霸王別姬》——自個兒成就的天命

霸王別姬 / 陳凱歌 / 1993
今年很幸運,連看電影都有很好的收尾,收在25年前獲金棕櫚大獎的《霸王別姬》重新修復上映。

近三小時的電影放映後,我不禁在想,如果高中學中國近代史,或是讀中文系的時候,老師有播映這部電影該有多好?那會在我們心上留下多少震撼?不僅是對歷史的看見,也不僅是對藝術境界的執著,穿透其中的是對「命」的感慨。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8-12-18

觀影隨筆|從太空落地回到《羅馬》

ROMA / Alfonso Cuarón / 2018
有段時間我會寫「影評」,後來漸漸不再用「影評」二字,原因除了自覺無法給自己充裕的時間好好寫稿之外,更關鍵的是,我發現當我看完一部真正感動我、留下無比餘韻的電影,我其實無法去評論它,甚至難以用語言文字述說它,好像只剩下實際觀賞一途,才能深刻體會它的好(當然也是我的能力還不足以去評論它們。)。

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的《羅馬》(ROMA)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8-12-13

【工作談】LDO 的幸福時刻(2)


繼上週快閃屏北和台南,這週直下屏南,進行這學期最後一趟訪校觀議課。回首這趟旅程,但我真的非常享受每一次觀議課,與每一段行程空檔的小旅行,甚至感覺是一年半以來最享受的一趟,不過行程和過往其實沒什麼差別,那麼改變的,或許是心境嗎?


2018-11-11

第一條巔峰之路——登奇萊南峰

photo credit : Jason
你只有到別人到不了的地方,才能看見別人沒看過的顏色。
–—吳明益《複眼人》
過去看到那些高山奇異美景的照片,總會想或許哪天也可以走一遭,但基於缺乏登高山應有的常識和知識,又對自己的體能沒什麼自信,所以都只是想想而已。

因為只是想想,所以沒想過「登上台灣百岳」這件事會這麼快發生。


2018-10-05

【工作談】LDO 的幸福時刻(1)


  與新任 LDO 在一日觀議課後,晃到沒去過的海邊,看到這麼一片深藍汪洋,她說我們應該開個「小帳」,讓人看見這份工作多幸福,因為我們一旦出來訪校,每日的上班路都不同,卻都美得驚人。聽她一路為各種景色驚呼(不管是山是海是稻田或鳳梨田還是火龍果田),我忽然發現這份工作最美好的時刻確實不是我們最常談起的。

2018-09-02

【看見印度】See India in the Slum — 不只是貧民窟(下)

電影《貧民百萬富翁》中空拍孟買 Slum 的畫面。
與孩子告別之後,我們前往此行最後一個行程,是額外安排的貧民窟步行遊覽。或許是一種巧合,這一日的行程在我們的鞋上留下許多屬於「Slum」的印記,褐色的泥土來自足球場,而黑色的,來自亞洲最大的Slum——Dharavi

帶領我們進入 Dharavi 的導覽員是兩位大哥,主要的領隊有幾分陳爸的樣子,看來在這世道打滾打磨多年,一開始就沉穩地告訴我們幾點注意事項,例如:不要攝影,因為任何照片流出去都可能對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影響;要跟緊隊伍,避免在人群中走丟;無須害怕當地人的眼光,這裡不屬於觀光景點,少見的外國面孔被注目是正常的。我隨即平靜地收妥相機,也收妥所有假設,將側背包拉到身前背穩。

2018-08-28

【看見印度】See India in the Slum — 不只是貧民窟(上)


說到「貧民窟」,你腦中浮現什麼畫面?衣衫殘破或髒兮兮的孩子來索取食物或零錢?一家七八人擠在隨意搭建的小屋中,屋頂可能還在漏水?雜亂不潔的環境、偷竊行搶的慣犯、勾結作惡的幫派?我們對印度的認識或想像十分侷限,對「貧民窟」亦是,唯一稍微具體的畫面來自《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這讓我得知有機會進入孟買最大的「Slum」時,複雜地思考倒空預設之後帶有的好奇,是否仍近似一種觀光心態,然而在印度參訪之旅最後一日上午,毫無預期的,我們已走進了「Slum」。

當日我們與 Teach For India 校友創辦的組織「Just For Kicks」夥伴相約交流,九點在一間尚未開門的餐廳前會合後,他們就帶領我們前往學校。我們越過一座天橋,有幾隻蜷縮睡在上頭的流浪狗,當我步下階梯,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棟沒有窗戶、牆面生滿壁癌、頂上一面波浪鐵皮的兩層樓房,一個男人在二樓陽台看著底下。我隨即快步跟緊前面的夥伴,同時留意起腳下,因為路面不時有積水和泥濘,以及混雜其中的垃圾殘渣。那一刻我發覺這裡和先前所到之處不同,即便是開放的戶外空間,卻彷彿走進四散垃圾氣味的房間。

2018-08-22

【看見印度】一張照片的連結


實際抵達印度之前,我對印度的認識大多來自負面新聞,彷彿印度盡是小偷、騙子、強暴犯,不然就是工程師。其餘是些印在歷史課本上的小小篇幅,提及英國殖民、種姓制度、婆羅門、佛陀、甘地與不合作運動諸類關鍵字,或是地理課硬記下印度一年氣候分三季——涼季、熱季、雨季,得知這塊土地容納難以想像的人口數且持續增加,聽過眾多觀光客會前往朝聖的恆河與泰姬瑪哈陵,卻連它們的地理位置都忘了。

印度就像藏在一扇貼滿標籤的厚重鐵門之後,我們好奇,卻不敢輕易開啟,也不知道何時才算做足準備。我知道若是隻身一人,這個時機永遠不會突然出現,於是我必須抓住最好的機會——當 TFT 的年度國際參訪決定再次前往印度。

2018-07-21

共同成就的那份願意


「是什麼讓你們願意繼續下去?願意合作?明明這麼難,又這麼累,為什麼?」面對一場難度很高的體驗活動,大家挑戰到第四或第五次仍然沒有成功的時候,講師這麼問。
 
當天冒險島嶼的軒軒老師將這場體驗活動比喻成 TFT 面對的挑戰。面對環境的窄門、眾多有需求的地方、一不小心就可能崩盤的風險,一個個不畏辛苦的人選擇走進來,想方設法跨越種種障礙,並努力用全身的力量撐住自己,只因為我們多麼想達到心中的願景。
 
在旁聽著這番譬喻,霎時胸口微熱,因為,這一切再真實不過。


2018-05-20

觀影隨筆|愛.慕(Amour)

Amour / Michael Haneke/ 2012
觀影後,我想起幾米《地下鐵》音樂劇當中的歌——〈她的手像一隻驚慌的鴿子〉:
她的手像一隻驚慌的鴿子,躺在我的手中
好像牠從來不動,不必一直賣力飛翔
有時候,可以就是見牠的降落
降落在另一隻閃亮的手中
他說他累了,他說他想下車,他說他——
可是地球還是不停的旋轉。
雖然中文片名用了「愛慕」兩字,但法文片名其實僅僅是「Amour(愛)」。探討「愛」的電影何其多,題材與帕金森氏症或老年照顧有關者亦不少,然而,《Amour》卻用一種看似平凡的敘事方式,刻劃極痛的愛。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8-02-16

26歲


  25歲的生日禮物是一支麥克風,當時唱了黃玠的〈25歲〉,如今又過了一個夏天、又過了一個冬天,走過了25歲。這一年有好多故事與學習,許多來不及留下,卻仍有所惦記,有時還會在夢裡回到高中教室,見到體育班的學生;有時夢醒發現自己置身家之外的空間,處於訪校或培訓的途中。
  記得TFT的尾牙小活動中,一道問題是「來到TFT之後最大的改變」,我想除了延遲睡覺時間、更常肩頸痠痛之外,就是遠多於前幾年的對話量吧。其實我喜歡永恆的短暫、喜歡邂逅的對白、喜歡獨白勝過眾人的綵排,甚至酷嗜孤獨的愛,但我仍願意為了自己重視且珍視的人事物有些改變。
  我想謝謝願意接納真實的我的人,也想謝謝願意和我一起建立期許與願景的人,更想謝謝願意也真的陪伴我走過時光、繼續向前的人。
  26歲生日,就用這首〈無狀態〉留給自己一些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