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3

什麼是「適應障礙 」?——讀《壓力,努力撐過就好嗎?》

岡田尊司《壓力,努力撐過就好嗎?》這本書中第一次看到這個詞,感謝作者前言就單刀直入談許多壓力反應是「適應障礙」,例如孩子拒學、工作倦怠、逃避某些事物而對其他東西成癮。有趣的是,「適應障礙」的特徵是脫離原本不適應的環境就能復原,所以可能週末出去玩生龍活虎,一要上班就不可自拔的陷入憂鬱焦慮。



不過也因為這個特徵,可能讓人忽略原本環境帶來的壓力可能已經到了臨界值。置之不理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因此作者透過這本書,除了分享當事者可以如何克服容易糾結或沮喪的狀態,更特別強調旁人可以如何給予理解和支持


旁人可以如何成為支持呢?

書中寫到的支持可以總結成三點:

我認為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改變觀點把不適應的反應看作「當事者的特性和環境相互作用不良所引起」,這表示不適應並非單純是當事者的個人議題,其實是一個人有沒有在適合自己的環境裡發展,不契合的差距越大,越可能引起不適應,而且這也會隨著個人與環境的變化而轉變。

這個觀點也可以應用在孩子身上。書中其中一章便寫到「容易在學校發生的適應障礙」,作者對於「 學習障礙」分享了一個很棒的觀點:

學習障礙並非不擅長唸書,而是指跟一般智能相比,在某個特定領域的學習能力特別低的狀態。……讀寫有困難的閱讀障礙(書寫障礙),以及不擅長計算或理解數學概念的算數障礙,都是具代表性的學習障礙。喜歡追求新奇事物的人總是以行動為優先,並具有從體驗中學習的特性,因此不習慣透過文字、數字或記號來理解事物。

在漫長的進化史當中,具備這種特性的人約占一成,可見這種特性有利於生存。然而,如今已進入大家都要唸書,學習文字與算數的時代,這種特性反而變得不利。在這層意義上,要求所有人學習同樣東西的制度反而不適合這種特性。 

因此可以說,「學習障礙」其實是所有人都接受相同教育此一制度下的副產物。盡量別以否定觀點將之視為「障礙」,而是當成特性發揮有利的那一面,這樣對當事者及社會都好。(P.99)

這些支持其實任何人都做得到,只是長久下來,我們都容易以嚴格的眼光看待自己與他人,多少擁有「我如果碰到困難就是我的問題」這樣的假設,就更難容許自己或他人在出現適應不良的反應時,選擇暫停、休息或是轉換場域。這部份也是我在閱讀此書時特別有收穫,也延伸產生許多思考之處,例如作者也提到,並不是要大家一有不適應就立刻放棄,因為太早放棄也會導致無法擴充或提昇自己的適應力就像肌肉不鍛鍊就會舉不起重物,但舉起太重的東西,或舉著可承受的重量太久,都會受傷,其實我們的適應力也是一樣的道理。

當然,怎麼拿捏平衡,總是最不容易的。作者亦提及,當事人能否覺察自己的狀態,並且願意求助,然後真的有可求助的對象(書中所謂的「安全堡壘」),也是非常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