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9

反思自己的「冒牌者」心態——讀《冒牌者症候群》

「我只是運氣好矇到。」

「這沒什麼,其他人也可以做到。」

「我只是真的很努力,真不想被發現真面目。」

「這都是場面話。」

當成功與讚美來到眼前,你心中也有過這些聲音嗎?


我們多少都有「冒牌者症候群 」

Jessamy Hibberd 長期研究這種心理狀態,出版了一本書就叫做《冒牌者症候群》(The Imposter Cure),這本書能幫助讀者了解「什麼是冒牌者症候群」、「為什麼我會成為冒牌者」、「如何修復冒牌者傾向」,乃至如何接納真正的自己。

我特別喜歡作者寫到,人們很少談論自己的冒牌者心態或想法,導致我們更想隱藏這種感覺,覺得有那些想法很丟臉,因此我們其實需要多多交流,以幫助彼此更加認識冒牌者症候群,從接納和了解開始練習改變它。


「冒牌者症候群」的五種類型

作者在第一章就整理了另一位研究專家 Valerie Yang 對冒牌者的分類,簡單明瞭,能幫助我們思考自己比較容易落入哪一種偏誤觀點,藉此更有意識地做出改變。以下將書中內容整理成圖片形式:






此書特別強調,我們多少都有這些對能力的偏誤觀點,然而,我們有時卻錯以為這些觀點能幫助自己成功,導致深陷在過勞或逃避的惡性循環中。因此書籍有不少內容在談如何改變自己的觀點,並且先藉由這五種觀點反思:

哪一種(或哪些)能力觀點貼近我的想法?

我對能力的觀點如何影響我的做事方式?有哪些負面影響?

舉例來說,我讀完之後覺得自己——

  • 容易聚焦待改進、較少慶祝做得好的傾向類似「完美主義」。
  • 對某些事物會傾向先判斷自己是否擅長,不擅長就會想避開(e.g.數學),以及對於同一件事反覆卡關失敗的次數容忍度偏低,類似「才智天生」型。
  • 對某些工作會一直認為懂得不夠,有點「學者專家」型的味道。

這些觀點讓我容易盯著自己的缺失,較易自卑,害怕或遭逢失敗的話就會出現想逃走的念頭,常害怕別人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而自己做不到,達到期待的時候卻又覺得這只是應該的。然後就像書裡寫的那樣,我害怕別人根本錯看我了,我反倒一直給自己設定很高的期待,就可能走上過勞又得不到成就感的窘境。

我認為從這樣的角度重新分析自己常有的偏誤觀點,對我很有幫助,因為若不打破這些信念,改變就很難真的發生。因此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