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1

給零經驗教師的「課程設計」課程新嘗試

轉眼就九月了,隨著疫情稍稍趨緩,八月中旬之後多了不少與人實體見面交流的機會,這些機會讓我享受每天只專注做好一件事,那就是與人互動的當下。

上週特別有感,因為台26小學堂協辦屏東縣國小初任教師研習,邀請我去上「課程設計總論」及「觀議課」。起初收到邀請我是有點猶豫的,總覺得有更多現場實務經驗的講師可能更適合,不過後來被說服的原因,是得知前來學習的老師幾乎都是「零經驗」——沒有修習教育學程,也沒有教學經驗,有些甚至連小學生的樣貌都一無所知。

簡單來說,是全然的白紙。而我在 TFT 培訓的對象,也有不少這樣的夥伴,零經驗,但有責任感與學習力,更有著走入現場的初衷。在 TFT 的經歷讓我知道,對白紙來說最初接觸的教育觀點與方法很重要,更讓我不斷琢磨如何用「簡單且確實」的方式,幫助零經驗的老師了解怎麼設計課程。

「簡單且確實」是才難,畢竟課程設計這學問可以不斷深究下去。開學前的研習又加上新的挑戰:僅有 3 小時的時間。因為時間太有限,而且這些老師將在一週內面對開學,驅使我必須聚焦再聚焦,試圖讓一切更容易理解。

備課時我想到偉瑩老師曾提點:有時用一個簡單的事實或經驗,就能讓學生先對概念有所理解,再讓學生將概念應用於主要的學習內容上。這個靈感讓我決定以「導遊」和「旅行」的譬喻貫穿課程設計的概念

如果課程就是一趟旅行,老師就是一位導遊

在課程的一開始就請學員先想想:

「當一位用心的導遊即將帶著旅客到某地旅行,目標是讓旅客對於當地的特色有明確的體驗、收穫和了解,在行程正式開始之前,這位導遊應該依序做哪些準備?」

旅行是大家幾乎都有的經驗,於是大家能提出不少想法,例如:要了解旅客的喜好與背景經歷、深入認識當地特色與歷史脈絡、規劃並親自踏查行程路線、預想可能的突發狀況與備案……等等。

這些都可以完美的連結課程設計:

✦ 老師(導遊)需要了解學生(旅客)的先備知識與經驗;

✦ 需要了解將帶領學生去探索的學科領域及教材內容(當地、地圖);

✦ 需要設立明確的學習目標(透過旅程希望旅客能帶走什麼),並根據目標決定教學流程(行程),選擇適當的素材和體驗(旅途終將見聞與體驗到的事物);

✦ 亦需要思考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困難,預留B方案。


課後有學員回饋,這樣的譬喻連結深入淺出,確實有助他們了解如何設計課程;也有老師告訴我,他第一次覺得課綱沒有那麼可怕。課中還有一位學員提問,好奇我怎麼想出這些課程設計的步驟和譬喻。

現在想想,這真的是不斷自我精進的過程,無論是在 TFT 設計培訓課程,或是受邀做研習課程,我從來沒有哪一次覺得自己的授課是完美的,更沒有哪兩次課程是一模一樣的,因為我總是在探問:「如何讓學員獲得更好的學習經驗?」當學員不同,課程就會改變;當我有了一次經驗,就會知道下一次哪裡可以更好。

我想我熱愛課程設計與教學,正是因為每次都能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為彼此帶來許多收穫。上週與這些初任教師交流時,我又再次感受到這樣的喜悅,包括即時根據台26夥伴的觀察與課中的互動,調整隔天的課程內容,儘管備課到十二點,仍覺得能與大家一起體驗全新的嘗試與學習,真是美好。

新嘗試舉隅

✦  運用公開在 Youtube 的課堂錄影,引導學員觀察教師如何提問與說明任務,更去看見學生有什麼樣的反應(我們以為很簡單的概念、很平常的用語,對小學生來說可能不是這麼一回事)。

發現實際觀察與分析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對零經驗的老師來說很有幫助,能讓我們談論的鷹架、提問、引導思考、班級經營都變得具體。雖然需要花不少時間挑選適當的課堂影片片段,但我覺得很值得。

✦  提供針對同一單元、目標、對象設計的AB版本教學流程(教案),請學員瀏覽並比較兩個版本,說明他認為何者較好、為什麼。

→ 發覺對零經驗的老師而言,閱讀教案能看出差異,但不一定能充分說明原因,這時繼續問「為什麼」能刺激老師們思考(例如老師說B版本用多媒體較好,我便再追問「為什麼?你的判斷依據是什麼呢?」)。  此外,新手老師比較容易看見細節(單一活動),經過引導才會察覺整體次序安排(一系列活動)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學習效果。

上方照片是請學員比較AB版本教學流程,先各自瀏覽並思考「何者較好?為什麼?」再進行組內交流討論,將原因寫在便利貼上。各組將便利貼貼上白板時,我請大家把類似的貼在附近,而後我瀏覽並進行追問,請學員進一步說明為什麼、在哪裡看到差異,適時補充說明我的觀點和分析。

• • •

那幾天常和台26的夥伴聊到,這些零經驗的老師將會遇到一群孩子,若教師全無方法、毫無支持,孩子的學習會是什麼樣子?老師又會遭遇多少挫折?我們能做的或許有限,但在每次相遇都全心全意,相信這些點點滴滴能帶來正向的力量。也因此特別想感謝承辦的大光國小與台26小學堂對我的信任,讓我有機會與現場老師們一起交流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