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8

婚姻平權議題中的自由與平等、禁止與規勸、認知與立場

  朋友討論到,如果同性伴侶領養的小孩,未來會遇到很多痛苦,諸如排擠和霸凌,那麼就算讓非異性戀者也能結婚,應該也要為了避免他們的孩子未來受苦而禁止他們領養小孩。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大學時跑去修習鄭光明老師開的哲學通識課,討論著「自由意志」是否真的存在(人的行為是自由選擇的結果),又或者人的行為其實是可能事先預測的「決定論」?由這個問題會延伸到人是否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以及「自由」與「平等」的拉扯、「禁止」與「規勸」的兩難。


有害就應該禁止?「禁止」與「規勸」的兩難

  當時課程中的一個論辯課題,是「政府是否應該全面禁菸」,全面禁菸的意思等同我們現在如何對待毒品,只要販售或吸食,就等同犯罪。我們為什麼禁毒?是因為毒品的危害很大,還會使人上癮,導致影響國民的健康,甚至產生危險行為而影響他人。
  那麼,菸呢?
  醫學證明,吸菸對個人的健康有害,也會上癮,二手菸更影響了身邊的人,甚至,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顯示,抽菸會改變人體內7千多個基因,不僅會造成某些基因變異成癌症等病,更可怕的是還會在DNA上留下永恆的記憶,遺傳至下一代。

  好的,我們知道吸菸有多麼危險,而且對下一代有多麼不好了。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全面禁菸?
  有人說,我們不會吸菸吸到那種程度。就像有人會說,我們喝酒不會喝到酗酒。總之,在大家心中,菸和酒必須達到高程度的量才會有如吸毒一般的嚴重危害,所以不用「禁止」。這時,若我們因為知道菸與酒的危害,希望身邊的人不要經常碰菸酒,我們會怎麼告訴他們呢?
  我們會好言相勸:別抽這麼兇啊。你這樣喝會不會酒精中毒?這樣對你自己未來的小孩會有影響喔!(最近課程上到陶淵明有感,喝酒喝太多的陶淵明,五個孩子都不成才啊。)
  為何是行使「規勸」而非「禁止」?其實是因為我們將「是否要吸菸」、「是否要喝酒」視為一個人的「自由」,只在涉及「公領域」的部分加以限制,例如公共場所禁止吸菸。之所以在「公領域」加以限制,是因為該行為會影響到他人,甚至傷害他人。
  聽了那些苦口婆心之後,有些人會改變,有些人不會,有的選擇開始戒菸戒酒,有的選擇想抽菸時移動到無人的場所,有的減少一些菸酒,也有人沒有改變,可能招致不好的結果,也可能剛好不幸沒有發生在他身上。

  如果,以「非異性戀者作為雙親會為孩子招致危害」為理由,試圖要「禁止」非異性戀者結為伴侶,或「禁止」非異性戀者領養小孩,那麼這世界上顯然還有太多事物同樣需要被「禁止」。為了我們的下一代,禁止塑膠吧,禁止核能吧,禁止火力發電吧,禁止食用動物吧,禁止菸,禁止酒,禁止導致無數慢性病的糖吧。
  這個乍看簡單的邏輯推論,會讓我們發覺,什麼事情「應該被政府禁止」、什麼事情「應該被政府管制」、什麼事情「應該被政府宣導」並沒有一條絕對不變動的線。然而,這條線畫在哪裡,在於我們怎麼看待一個議題中的「自由」與「平等」。當我們沒有給予非異性戀者「選擇結婚的自由」,事實上就是剝奪了他們與異性戀者「平等」的權利,那麼這一條線還應該畫在那裡嗎?更何況「非異性戀者的家庭可能對孩子有害」這種假設,實在是相當虛無縹緲的,同時,家庭的種種都是屬於「私領域」,不會影響到別家人,更不會傷害到他人,怎能「被政府事先限制」呢?如果對非異性戀者走入婚姻的擔心是出於善意,可以「好言相勸」,這與每一種婚姻無異,每個走入婚姻的人,都要為了接下來的每個選擇負責與承擔。

  最近上了〈桃花源記〉,討論到「理想世界」,在老子心中,一個真正的理想世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人與人不會干擾彼此,如果真能有這樣的世界,那麼每個人就都「自由」了,因為吸毒也是你一個人的自由,不會干擾到別人;一夫多妻也是你一個家庭的自由,不會干擾到別人......可是,就我們的現實世界來說,能達到這般境界的「小國寡民」之條件不可能存在,我們從出生開始就與他人相關,至死或逃到天涯海角仍無法擺脫與這個世界的關聯,於是「自由」的限度、「平等」的範疇、「公領域」和「私領域」的界線終究會被不斷地討論。


認識的世界不同,影響我們的立場

  還有一個例子,我想用來說明的是:認識的世界不同,勢必影響我們的立場。即是美國槍枝管制的問題。
  這個問題已經被激烈討論好一段時間了。姑且先不管槍枝背後的龐大利益與政治勾當,有認為應該管制槍枝、甚至禁槍的人,也有認為應保障人們自由使用槍枝的人,這兩種人的差別在哪裡?如果問我對於這個議題的立場,我會說我認為應該管制槍枝或禁槍,因為我實在看到太多槍擊案的新聞,看到太多擦槍走火意外害死無辜者的消息,每次看到這一類報導,都感到難以置信與痛苦,槍是一種太危險的武器,只要扣一個板機,就可能殺害一個人。
  這種感受,置身美國的美國人們是這樣想的嗎?美國丕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2014年的民調顯示,自大約2000年起,越來越多美國人支持擁有槍枝的權利,而支持管制槍枝的人則越來越少:57%「相信槍枝可以保護人」VS「相信槍枝讓人更危險」38%。是的,有不少美國人認為擁有槍枝會更安全,他們可以用槍反擊壞人,可以用槍擊退熊或狼諸類猛獸,他們也因此更能享受打獵——城鄉支持保護擁槍權的百分比如下:42%城市 VS 鄉村 68%。(參考:校園槍擊、慘案頻傳,美國人為何仍支持擁槍?

  這顯示處於不同的世界,曾經歷不同的事件,與不同的人為伴,都影響我們的立場。沒錯,於是對我而言,婚姻平權的議題也可以是這麼簡單。只因為對我來說,許多朋友、朋友的朋友、以及從過去到現在種種的真實故事與案例之中,有人期待著有愛與平等的未來——那些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彼此也能平等對待的未來——然而他們,包含眾多我不認識卻真實存在的人們,卻經常因性向而受苦,或持續用力地傾聽、思考與努力,前者令我心痛,後者令我心疼,所以我選擇與他們站在一起。
  而我也知道,許多人身邊或許沒有這樣的重要他人,於是聽到「別人結婚,干你屁事」會感到特別刺耳,看到非異性戀者展現自我就會感到不舒服,然而,要思考的應該是:我在哪些情況下會覺得不舒服?我為什麼會感到不舒服?那個原因是他們和我太不一樣了?是因為超出我的理解呢?是因為我難以動搖既有的認知與信仰?如我自己也會想,為什麼我會因為某些言論而動怒或難受?是因為我感覺那樣的言論傷害了我的朋友?那麼我應該如何面對?
  我們終究要去問自己,而不是去質問他人。我們必須拓寬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去了解他人的故事,從而同理各個角落各式各樣的人。


「言論自由有助追求真理」

  當時的課堂上,老師提到這句話。有些哲學家認為,真理是越辯越明,人們會去努力趨近真理,即便永遠無法到達,但唯有發聲與傾聽,才有機會走向另一個可能的未來。或許「理想世界」如桃花源是終不可得,但我們仍願意如同夸父逐日留下一支手杖,化為桃林。

  以上,是我想盡可能地傾聽不同的說法,並且坦然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試圖用不是酸言酸語、也不是厭聲惡詞的語調加以論述,我從自己曾經獲得的珍貴學習,找到我自己的立場,並歡迎所有討論的聲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