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30

休息換宿有感: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這兩週在花蓮最南端富里鄉的教育空間共下寮換宿,偶爾以火車代步,去玉里、池上、關山探訪未經之處,最常被問的是:「你有想移居嗎?」

我確實挺喜歡在富里的生活,即使有時不便利,卻能體驗到台北沒有的親近感。例如與土地及大自然的親近,山林與稻田是那麼靠近,多數房屋不超過三層樓而露出了天空,輕易就能望見山間雲瀑。還有人與人之間的親近,很容易認出見過的人,餐廳往往就像別人家的飯廳,而且在這個環境裡,我變得能自然地開口詢問陌生人:

❝ 這附近有鎖匠嗎?
❝ 這隻貓幾歲啦?
❝ 老闆你開店多久了?
❝ 請問香蕉和橘子怎麼賣?
❝ 爐台火點不起來,怎麼辦?(我打給瓦斯行問XD)
❝ 我發現我沒帶錢包,可以等一下來還嗎?

離開都市後,我似乎不再像個內向人,膽子變大了。這兒不擁擠壓迫而自在慵懶的步調,令人每天都很放鬆。不過,正因這趟整整兩週的換宿,我清楚目前的自己還是更希望能常見到自己的家人伴侶。事實上,這是我第一次離家超過兩週,此前最長紀錄是去印度參訪十二天,這回有將近一週這空間只有我一人獨住(主人都出差了),也是前所未有。

當初打算來換宿,最主要即是想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型態,做些自己並不熟悉的事情。事實證明,換個環境,能看見未見得或被忽略的自己。任由新的經驗發生,意料之外宛若上天安排,在這裡巧遇的人事物讓我明確感知自己的改變。它們映照出的內在轉變,都一致指向同個主題——選擇貫徹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2021-11-05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從「人」的角度重新理解死刑

※本文同步發布於方格子

2021年10月30日萬聖節之夜,日本東京電車上發生隨機持刀傷人及縱火事件,犯罪者是一名24歲的男子。當這則新聞出現在眼前,台灣人或許都會想起鄭捷。

七年前,2014年5月21日,21歲的鄭捷在臺北捷運列車上持刀行兇,共造成四死二十四傷。此事件引起軒然大波,曾有段時間人們都在議論其恐怖,同時,死刑存廢議題也受到關注。然而,我們究竟對死刑及犯下死刑之罪的人有多少了解?

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呈現了三名死刑犯——同時是三個家庭的兒子——的故事:第一位A,殺害國中同學並勒贖,已經死刑定讞,仍在看守所等待執行;第二位陳昱安砍殺父親,2013年死刑定讞,2019年於看守所自殺;第三位即是鄭捷,於2016年執行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