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4

急迫的耐性(Urgent Patience)

 


「校長常說,孩子的學習不能等。」

這位老師剛進入不到五十位學生的偏鄉小校任教三個月,談起自己的教學,總是覺得不夠好。當天看了她上二年級數學,教孩子報讀時鐘,議課時我請她先說說做得不錯的地方,剛說了一個亮點,就緊接轉向自己認為要調整的地方。

「啊……現在是要說好的嗎?」

「是啊,我有看到很多亮點喔,妳再試著說說看。」

「因為孩子的學習不能等,所以總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

聊天的當下我們正在吃小火鍋,食材慢慢地在湯頭裡煮熟。我想起「急迫的耐性」(Urgent Patience)這個詞。



印象中有段時間,「急迫的耐性」這個說法常出現在 TFT 執行團隊的會議上。我不大記得是什麼由來或出處,上網查詢找到一段英文,寫到 John Kotter 對此的解釋是:

緊迫感並不意味著總是四處奔波,尖叫著『快點快點』,給別人製造太多壓力,然後在沒有人完成明天的每個目標時就變得沮喪。那是虛假的緊迫感。……每天都要有緊迫感,但要有現實的時間觀。這意味著認知到可能需要五年時間才能實現某些重要且具野心的目標,但每天上班都致力於尋找任何機會來邁向這些目標。

ok,我想這段解釋可能還是讓人霧煞煞,不過在教育場域應該會對此非常有感。

我們可以先想想,一個 7 歲的孩子,要成長到即將能行使公民權的 18 歲,得經過 11 年。顯然,我們不能用對於 18 歲的期待來看 7 歲的孩子,甚至用 9 歲的期待來看都可以說是過份了。我們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大腦與身心發展進程,就可能一直抱持錯誤的期待,而一直焦慮於 7 歲的孩子怎麼還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怎麼說了十遍還學不會?怎麼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就像是在對著孩子尖叫著「快點快點」。更不用說,每個孩子來到老師面前時,可能都在自己的時區裡,有快有慢。對某些 7 歲的孩子來說,用普遍而言的 7 歲標準來看,都可能成為錯誤的期待。

我們期望看見孩子的成長,但我們想著這些期望時,感受到的——或是傳遞給孩子的——到底是希望與期盼,還是焦慮與壓迫?



今天,我聽見另一位校長完美地詮釋了「急迫的耐性」。

與另一位同樣才任教三個月的三年級導師議課時,校長特別提到,她看見這些孩子身上原先有多少困境,如今他們有多麼明顯的進步。以及,她眼中這位年輕的老師,已經付出了百分之五百的心力,入校以來就緊緊跟上大家的步調。可是,睡眠足夠嗎?有好好休息嗎?有鬆開自己,讓自己與孩子都從容而穩定的前進嗎?

今天這位老師談起上一次進行差異化教學,安排了七項任務,後來發覺太多了,孩子做不完也會有些挫折。於是這次精鍊到四項任務,六個孩子當中,有五位完成超過三項,整節課孩子專注自學,師生都從容不迫,老師也為了自己終於能夠好好協助較落後的孩子而感動。

校長對老師說,就是像這樣,我們要讓孩子看見自己的進步,為自己的努力慶賀。讓孩子穩定的、扎實的學習如何學習,學習目標與內容不用多,但把每一步都做確實。看看孩子一開始的模樣,再仔細端詳他們已經躍進了多少。這些都需要慢慢來,不用急,我們要給孩子時間。妳也要給自己時間。



火鍋吃到尾聲,我和想著「孩子的學習不能等」的老師說,我曾經也很心急。

想著 TFT 計畫成員的教學能力還不足,想著我們的教學品質應該要更好,漸漸安排越來越多提高難度的教學專業課程: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素養導向評量設計、多元評量、差異化教學、各學科教學增能……

這樣還不夠,因為我們的老師不能只具備教學專業,還有要更專業的領導力課程、Be the change 課程、教育不平等課程、職涯發展課程……

「直到有一天我發覺這些專業的追求根本永無止境,如果所有面向都要達到最好,就會變成在逼迫大家,也逼迫我自己。更可怕的是,那讓我看什麼都不順眼,都只看到不夠好的一面,所有亮點都被掩蓋。」

「我漸漸了解到,對於我們這些有點完美主義或責任感過重的人來說,比起『急迫』,更重要的是『耐性』。『耐性』避免我們走向壓迫。」



我心中依然擁有理想。我仍舊清楚何謂高水準的教學。我也每天認真工作,做好當下我所能做的。

同時我是放鬆的。不把事情看得太嚴重、太嚴肅(就像前幾天搭高鐵睡過頭坐過站,也能笑一笑走向對向月台)。最重要的是,我能經常看見身旁人們許多的亮點,在孩子或老師以為自己黯淡無光的時候,挖掘出他們閃閃發亮的一面。

「急迫的耐性」應該帶來激勵,讓我們總是保有能量,從容而確實地持續前行。



2022-09-27

寫給奶奶

 今天難得有完整的獨處時間,可以靜下來好好面對一直擱著未寫的故事。

「阿嬤的另一種講法是什麼?」

「奶奶。」

上週一位老師教到注音符號ㄋ,請學生聯想的詞彙是「奶奶」。

我從小就是這麼稱呼祖母。現在每次抵達老人養護所,第一聲招呼也是如此。

2022-01-26

讀《失控的努力文化》:我們為何難以接受 Do Nothing?

 

過年前值得來分享一下這本書——
《失控的努力文化: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讓人無法好好休息》
Do Nothing: How to Break Away from Overworking, Overdoing, and Underliving


為什麼我們一天工作八小時?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人們普遍是一週工作五天、一天工作八小時?這本書追溯了歷史:

在工業革命之前,多數人務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工作不超過八小時,有些季節沒得工作,一年之中可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慶典、宴會、休息。

然而,工業革命改變了一切,人力大量送往工廠,工匠的器具變成雇主所有,有了電燈就可以無視黑夜降臨,人們的工作時間被不斷延長,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用工時換取金錢。雇主的權力擴張和壓榨演變成社會問題,於是有人起身反抗,直到1915年,烏拉圭成為第一個確立一日工作八小時的國家。

換句話說,現今的工時政策,不過是一兩百年內的事情。而在制度之外,更巨大的改變是人們看待時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