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08-01

不丹是教室(Lunana: A Yak in the Classroom):傾聽與幸福的發生在當下而非未來

Lunana: A Yak in the Classroom / Pawo Choyning Dorji / 2020

電影一開始,就是穿著印上「世界幸福國家不丹」T恤的主角烏金,慵懶地被外婆叫醒。任教四年卻被認為不適任的他,要前往政府機關見部長時,仍戴著耳機,一派漫不經心。烏金喜歡音樂,夢想到澳洲成為流浪歌手,電影透過烏金不時拿出澳洲的三折頁文宣,讓觀眾看見他多麼想去海洋的另一端。但在夢想實現之前,烏金因為與政府的五年合約而不得不接受部長派遣他前往魯納納小學任教。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本文同步發布於方格子

2017-06-29

給學生的感謝與期許:付出真誠與願意,一起成長


  因為個人職涯規劃與選擇,前陣子告訴體育班的學生,教他們國文的日子就到這學期結束了。在最後一堂課之前,我讓學生提問,有學生這麼問:為什麼你想當「國文老師」?讀書時就有想過當老師嗎?你對我們班有何感想?教我們是什麼心情?你覺得在我們身上有找到當初想教學的感覺嗎?
  我很感謝學生這麼問,這裡頭多少透露出他們對我的好奇,以及他們想知道「我怎麼看待他們」。這些問題讓我有理由再對他們多說幾句話,儘管說得很像說教,但我也真心想告訴他們,這些想法正是這一年來我這樣實踐教學的原因,是我目前處世的態度,也是我對他們的期許。
  我在最後一堂課,坦然告訴學生,雖然並非每堂課都很順利,有時我仍會因為他們的吵鬧或太過死氣沉沉有些不愉快,但是,如同曾對他們說的,每一堂課對我來說都像一場比賽,重點不是這次贏了或輸了,而是思考比賽精采嗎?自己盡力了嗎?還有哪些可以進步的地方?最重要的不是那一堂課是否成功,而是長期來看,我們是否一起成長?而我認為,我們真的都有成長,這就是我最初「想教學的感覺」。

2017-05-23

《好老師的課堂上會發生什麼事?》:研究「好老師」的漫漫長路

Elizabeth Green(經濟新潮社,2016)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很長,原本的英文書名也不短,但我覺得較能精準表達此書的內容與目的:Building a Better Teacher: How Teaching Works (and How to Teach It to Everyone),直譯即是:「打造更好的老師:如何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好老師?」
這書名可能會讓讀者誤以為它是一本教學指南,事實上,這一問句更像是「研究問題」,作者的流暢筆法下,書寫的是美國針對大約自1975年起,針對這一問題逐漸開展的教學研究——不再僅僅視好老師為天生氣質所致,而是徹底探究可傳承、可經營、可學習的優秀教學技巧,以及能促成這些優秀教學成真的體制運作方式

本書的知名度似乎不高,但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有許多收穫,是本好書。推薦給從事教育、教學相關研究,以及曾思考「何謂好老師」、「如何培育好老師」、「好老師如何教學」等問題的夥伴閱讀!

以下稍稍整理了我閱讀此書的收穫,分為六個部分:好老師天生論的迷思;教學是科學中的科學、藝術中的藝術;日本人的「授業道」;對紀律的思考;從教學技巧到學校體制——好老師是能夠培養出來的;好老師的影響力。不過這算是閱讀筆記的匯集,寫得不那麼精要,若有興趣,亦可先閱讀本書的推薦序:

2017-05-06

國文課:一場「對話」之旅(下)

◎本文應「國文課 ≠ 課文國」邀稿撰寫,全文分為三大部分:
【上篇】一、教師的必經之路——為什麼師資培育無法真正教會我們教學?
【上篇】二、國文老師的多重任務——語文、文學、文化通通包辦
【下篇】三、學生期待的國文課——從感受到詮釋都是為了對話

摘要

  此篇重現訪談高中生的部分內容,看看學生到底如何看待國文課進行的種種分析、解讀、問答,而這裡頭又藏著學生怎麼樣的心態與期待?師生在作為老師又有什麼樣的方式,能逐步開展不一樣的對話?
  書寫至最後,我認為一切的起點是:師生能否相信自己與彼此的感受、經驗、想法和詮釋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這份相信,將創造出「真正令學生安心的空間」,讓師生擁有勇氣面對不一定有標準答案的討論,不再擔心自己的回應「對不對」,而是思考對話是否「精采」;不再被動的等待作者訴說某些道理,而是主動共創文本的意義與價值。在這資訊紛亂、意見多元的社會,閱讀與詮釋的能力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更真誠、更謹慎地與所有文本——無論是書本,或是生活與社會上發生的一切——好好地對話。

國文課:一場「對話」之旅(上)


前言

  雖然這周不僅要備課、要把段考考卷出完,還要打訪談逐字稿,但我還是努力響應了「國文課 ≠ 課文國」的邀稿,寫了這篇近六千字的落落長文。
   起初學長丟過來的問題涉及師培與教學現場的落差,以及「感受力」與「詮釋」如何在教育現場操作,為此我試著找出一條理路:從師資培育與教學現場的必然落差談教師的焦慮,再由此牽引出國文老師被賦予的多重任務(語文、文學、文化+知識、技能、情意)。然而,我們真正要問的,其實是「課程之父」泰勒(Ralph W. Tyler)早在1949年便提出的問題:「如果學生不打算成為某學科領域的專家,這個學科的知能能帶給他什麼?」
   如果學生不打算就讀中文系,不打算成為中華文化的研究者,不打算在閱讀一本小說之餘還進行文本分析,那麼,在國文課學習什麼,才對他有真正的貢獻?
  延續上述問題,下篇將訪談高中生的部分內容原音重現,看看學生到底如何看待國文課進行的種種分析、解讀、問答,而這裡頭又藏著學生怎麼樣的心態與期待?作為老師又有什麼樣的方式,能逐步開展不一樣的對話?
  我想,短時間內的梳理大概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卻也因此更感謝「國文課 ≠ 課文國」團隊願意向我這般小咖邀稿,真的是很好的學習!因為每一次分享,都是在對話,並且創造新的對話,而我更認為:對話是教學的本質,也是閱讀和詮釋的真諦。誠摯邀請大家一同交流喔!

◎全文分為三大部分:
【上篇】一、教師的必經之路——為什麼師資培育無法真正教會我們教學?
【上篇】二、國文老師的多重任務——語文、文學、文化通通包辦

2017-01-26

《優秀老師大不同:課堂上17件最重要的事》

Todd Whitaker(木馬文化,2013)

《優秀老師大不同:課堂上17件最重要的事》是本輕薄、文字簡潔、舉例得宜的教學書籍,可以再很輕鬆的心情下,快速閱讀完畢。作者藉由對「優秀老師」的觀察,以及其自身的教學與教育管理經驗,簡明扼要地寫下好老師會做到的事情,有些事情對老師而言可能再熟悉不過,但不致流於陳腔濫調。我認為其中亦有值得一再提醒自己、可加以檢視自身的提點,頗適合剛開始累積教學經驗的老師閱讀省思

以下我以自身觀點整理書中重點,隨記我的想法或經驗,並摘錄書末整理的17件事。

2017-01-19

成績的背後

能力不錯的學生,就算平時沒有認真投入課程,基本上也不太可能被當。然而,能力沒那麼好的學生,必須認真投入課程,並且盡量不缺交作業,才能確保過關。對國文感到困難的學生,即便嘗試努力,但若不夠細心,或無法維持積極,也很可能不及格,而最後可想而知,他們很可能慢慢全部變成消極者。或許就是這個原因,讓我容易對有著聰明腦袋卻不認真的學生感到不滿......
  計算學生的學期成績後,有一些揮之不去的思考。
  三次段考各佔15/15/20,平時成績則佔總成績50%,各項成績列在excel上就可以一目瞭然看出學生在考試與平時參與的情況大致是如何,與自己上課時留下的印象來比對,可大致歸納出幾類學生。

2016-12-08

給煩惱的高中生——關於未來、課業、人際關係與時間規劃


  一位朋友問了幾位高中職學生:「身為 高中/高職 生的你,有著怎樣的煩惱?」得到一些回應,我稍加整理如下:
  • 未來方向(職涯發展):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該從事的專長、自己到底要什麼。
  • 課業壓力:「現在所學的東西和未來想要從事的行業沒有關聯,那該如何取捨?」「到底我現在很努力的讀書,我也真的考上了好的大學,那我的未來真的能如我所願的比較輕鬆嗎?」
  • 人際關係(親情、友情、愛情):父母所施之各方面壓力、「大部分的班級有點像亞社會,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自處」
  • 時間規劃:活動多導致時間不足、睡眠不足
朋友邀請我回應,我想是個不錯的機會,於是把自己的想法整理起來,希望或多或少能對高中生有一點點幫助。但在針對各方面問題提供實際建議之前,想先說:「沒有任何人的人生是筆直的道路,沒有任何人從來不曾轉過彎,或是老早就確定自己的終點在哪裡。」當然,了解這一點也不代表我們面對未來就不會擔憂,況且高中階段的學生其實是很辛苦的,不僅要開始面對未來,卻又有諸多現實壓力,要學習的東西非常多,時間被填充得非常緊,我認為這是高中生會茫然、迷失或焦慮的原因。因此,我還是試著提供一些具體建議,供大家參考。

2016-11-11

心中理想的教學風景

我心中理想的教學風景,是師生彼此尊重、教學相長,學生有表達需求、與老師溝通的空間,老師也能表達感受、傳達期望......

2016-09-05

《學習的理由》:為何而學?


  這部紀錄片,是現在21歲的楊逸帆,自14歲開始,在自己就讀的宜蘭人文中小學展開拍攝。雖是從國中年紀就開始拍攝,卻完全不失成熟,原片名「不想考基測」流露稍微稚氣的觀點,最終更提升至探問「學習的理由」,可見導演楊逸帆真有雙不一樣的眼睛,能從同學讀書的狀態看出更深層的問題。

導演楊逸帆/獲2014香港華語紀錄片節長片競賽季軍

2016-07-16

為什麼要寫作業?

photo source: http://www.taopic.com/
  前些時間學期即將結束,一位在蘭嶼教書的朋友敘述了自己與一個孩子的對話。那個不寫作業的男孩,面對堅持要寫作業的老師嘆了氣,問老師:「到底為什麼要寫作業?」「我寫得很累,你要改也很累,那為什麼還要出作業?這樣不是自找麻煩嗎?」面對孩子的問題,老師雖然一時語塞,但她看著孩子的雙眼,告訴他:「如果不會,那我們一起寫吧。」
  「到底為什麼要寫作業?」面對這個問題,老師與家長們會怎麼回應呢?或許每個人心裡都有各自的答案,不過,我不禁也想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問這樣的問題?學生不喜歡寫作業的原因會是什麼?

2016-05-30

議題討論設計:制服與服儀管理的那些事

  當教育部宣布往後「不得將學生服儀規定作為處罰依據」,出現了各種支持、反對、歡呼或煩惱的聲音,相關新聞與評論也層層疊高。其中,有些人會抨擊對這項新規定不滿的人,批評他們迂腐、保守等等,而這些被批評的人,大多是在職教師,然而,我認為校方或教師是要面對第一線所有麻煩的人,在沒有任何支持的情況下,會感到困擾而產生反彈的情緒是很自然的,在第一線能夠看到問題冒出來,卻不見得已經想到方法去應對,同時仍然承擔著教育學生的責任,想必老師們內心也很複雜。
   因此,我思考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作為這件事的教育機會,提供老師參考,讓老師能夠藉由引導學生一起思考這個議題,進而建立一個班級、一個學校的常規共識,促使衝突並不只是壓抑在權威之下,而是在思辨與溝通中進行交流、達到平衡。基於這樣的想法,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可做模組化的抽換、組合,歡迎任何有興趣的教師自由修改運用!由於是第一次做這樣的嘗試,所以也期待老師們提供建議,甚至是分享實行的狀況與感想 :)
—欲見問題設計之思考脈絡,以及可如何進行討論等想法,請按Read more—

2016-04-01

代課記:愚人節快樂


  課上一半,一位女生突然低頭作聲嘔咳,旁邊的男生嚷嚷她吐了,我剛正色要過去了解情況,男生就拿出一個有湯水的塑膠袋,說要喝。當然,當下我就知道這是一個愚人節玩笑,實在是男生後面的作為太明顯了,不然我還有機會被騙到。笑說他們應該多準備幾個玩笑,要有點特色,畢竟老師們對愚人節整人活動已經見怪不怪,總能處變不驚、淡然處之,要騙到實在挺難的。
  後來男生就說要去廁所清理一下,我說好,就繼續給學生搶答,辨別詩的體例。搶答到最後一題時,前門突然碰一聲打開,衝進兩個用帽T蒙著臉的男生,手裡架著長傘,對我說不准動。我真的沒被嚇到,直說這樣有點好笑,也發現台下有學生在錄影,原本說要喝嘔吐物的男生在黑板上貼了「愚人節快樂」四字,然後在我一旁對著同學們說:「今天是老師上我們班的最後一節課,老師來幫我們上了很多堂課,我們想謝謝老師!老師可以和妳合照嗎?」
  聽到這話,心底是有些感動,「很多堂課」其實不過十節,還不足以讓我把同學們的名字全記起來。我笑說可以待下課前來合照,他們應該先回答投影幕上這首詩的體例是什麼,聽我這麼說,班上同學們也都跟著笑。
  最後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延伸,我分享了在蘭嶼旅行的經驗,在那裏面對海、面對山林、面對日出日落、面對天空的眼睛,都是飽滿著真意,無法輕易用言語說明。
  娓娓分享完畢,和同學們合照,拍完正要離開,同學們忽然在我身旁身後站挺了大聲說「謝謝老師」。在這愚人節,這舉動竟是我最沒料到的。

  ●
  近日發生的事情實在太多,記得週二那天談到古詩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滿百〉,針對這首詩,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何 『生年不滿百』 的人會 『常懷千歲憂』 ?『千歲憂』 可能是對於什麼事情的『憂 』? 你覺得這是不是人類普遍擁有的感受?或者,什麼處境下們比較會有此感嘆呢?」分享看法的同學表示他認為這不是人類普遍擁有的感受,因為這樣像神經病。我向他確認了他要說的真的是「神經病」,然後問負責回饋的組別是否認同,結果他們也說同意。
  那刻,我不免有點說教,略為嚴肅地說:「你們要表達的,應該是你們完全不會對未來懷著過多憂慮,也不會憂慮自己的生死,但這是因為我們身處在一個穩定、平和、富有的環境中。試想看看敘利亞的難民可能是什麼樣的感受?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自己的生命又可以到哪裡。也想想看,我們其實無法真正掌握生死命運。最近剛發生的事,並非一言兩語可以說明其中的黑白是非。對於這些,不會感到憂慮是一種幸福,但我們可以選擇多去了解不同立場、背景、環境中的人們,是什麼樣的處境,而有什麼樣的感受。」
  他們雙眼看我,像是透過這些詩,稍稍感受到距離太過遙遠的,他人的命運。

2016-03-18

念語文科系沒出路?出路是人自己走出來的

大學其實有無限可能,絕不會因為你讀了某一科系,就閉塞出路;也絕不會因為讀了某一科系,就前途無量無慮—出路是每個人一步一步踏出來的。
  前陣子收到學生的信,述說了選填個人申請志願時遇到的困難—國文與英文都有著出色表現的他,基於喜好,原本想填文學相關科系,卻未受到父母的贊同,他說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讀文學、讀語文沒什麼出路,認為沒必要花大學四年時間去念,或者建議對文學有非常強烈的興趣再說。他告訴我,這些聲音讓他有點不知所措,自己心中對於未來的工作還沒有特定目標,更難以說服他人為什麼要讀語文科系。最後在父母的建議下,全部填了財經系。
  「老師,我很想問你念了中文系之後有什麼看法跟建議嗎?」他的字中有迷惘。

  看著信,我想起六年前翻著招生簡章、捏著志願單的自己。

2016-02-19

4個值得期待的大學校系與職涯選擇資訊平台

  昨天是學測成績單送抵學生手中的日子,緊接又是一連串需要做準備、做選擇的時刻了。
  我總覺得升學是個「知己知彼,勝券在握」的戰場(尤其是學測後的個人申請)。必須從自己有興趣、考慮選擇的學群開始,了解有哪些可能性。仔細審視各系所名稱之下的真材實料是什麼,思考是不是自己想要學習的方向。再看看這些系所注重哪些學科表現,自己的學測成績是否足以成為挑戰的入場券。在了解之後,有自信地將自己的強項發揮到最大值,就很有機會進入適合自己的校系。
  這個過程中,「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了「了解」,才更有機會做出最不後悔的選擇。因此,我們需要知道能提升勝率的資源在哪裡。在現今這個網路發達的年代,其實已能藉由強大的Google搜尋找到很多資料,包括瀏覽各校系的網站、在論壇或PTT上發問、與學長姐通訊聯絡等等,都是我們的利器。不過資訊是一片茫茫大海,如何撈到有用、可靠的訊息也是一種考驗,於是,彙整資訊的平台成為值得期待的角色,能幫助我們更快速、更有效率地找到可參考的資訊。
  在此,便推薦4個深具潛力的大學校系與職涯選擇資訊平台:IOH大學問Urschool職業誌。在提供高中、高職生參考的同時,也期望更多大學生、研究生或工作者一同成為這些平台的力量,幫助學生在選擇之前更深入了解。

2016-01-30

我看105年學測作文題目及其相關評論

105年大學學測國文科非選擇題引導寫作(試卷截圖
  學測的第一個考科就是國文,當天我去考場看看學生,十一點二十分鐘響後,學生陸陸續續回到休息室,除了打氣,不免還是要問問考了什麼,只見學生個個都對我說:「我看到非選的題目都傻眼了!愣了兩分鐘才開始寫!」

  什麼題目讓學生愣住了?學生為什麼會愣住呢?原來,第一是非選擇題的一、二大題史無前例地完全和古文三十篇無關;第二是第三大題的題目「我看歪腰郵筒」和過往的題目類型差異很大。這樣「別出心裁」的作文題目確實引發熱議,不少評論接連刊出,褒貶皆有,各自陳述「我看105年學測作文題目」的看法或評論。
  綜觀來看,正面評價大抵肯定題目走向的改變,從偏重抒情或感悟,轉為重視觀點與論述;反面評價則多針對「歪腰郵筒」這一時事實在太「小兒科」,能發揮的切入點再怎麼多,也很難顯得豐富又有深度。此外還有一類評論,較針對作文的文體與目標討論,抒情、敘事和議論是否需要在作文中取捨?又延伸出另一問題。

  一一拜讀各篇評論後,決定在此整理不同的觀點,也記錄自己的想法,試寫「我看105年學測作文題目及其相關評論」囉!

2015-12-26

《教師效能訓練》: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5項訓練(下)

湯瑪斯.高登《教師效能訓練》
(2013新雨出版

如何有效的建立教導者與學習者之間的關係,
無疑是愉快教學中最具影響力的一環。
——

《教師效能訓練》的內容很豐富,也頗有價值,我將其重點分為五個部分,並分為上下兩篇分享,上篇為前三項訓練:
  一、了解自己的「接納線」
  二、小心「十二種溝通絆腳石」
  三、積極聆聽—捕捉弦外之音、表達「我訊息」

  此篇為下篇,接續上篇,分享後兩項訓練:
  四、一起找出我們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吧!
  五、成為一個「有效的顧問」

  接下來,即分享後兩項訓練的內涵,與我的一些想法或啟發。

《教師效能訓練》: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5項訓練(上)

湯瑪斯.高登《教師效能訓練》
(2013新雨出版

如何有效的建立教導者與學習者之間的關係,
無疑是愉快教學中最具影響力的一環。
——

  湯瑪斯.高登最主要的兩本著作是《父母效能訓練》《教師效能訓練》。他所謂的「效能」,建立在「良好的關係」上。為了創造良好的關係,「溝通」就成了關鍵的課題
  在《教師效能訓練》中,高登說明良好的師生關係應該是:
  • 坦白或明朗,誠實無欺
  • 關心,彼此都知道自己為對方所重視
  • 彼此互相信賴
高登也強調個體的獨立性,兩方互動相處時,應「允許另一方成長並發展其獨特的個性與創造力」,且彼此適應對方的需求。不過,我們都知道,在「父母與孩子」及「教師與學生」這兩種關係中,因為身分本身就產生了權力與期待的落差,所以要達到理想的互動關係,其實有賴自我覺察、學習和訓練。而《教師效能訓練》便提供了一些方法,我將其分為五個部分:
  一、了解自己的「接納線」
  二、小心「十二種溝通絆腳石」
  三、積極聆聽—捕捉弦外之音、表達「我訊息」
  四、一起找出我們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吧!
  五、成為一個「有效的顧問」

接下來,就分享這五項訓練的內涵,以及我的一些想法或啟發。由於資訊量頗大,文章會拉得很長,故分為上下兩篇分享,上篇為前三項,下篇為後兩項。此篇為上篇。

2015-12-18

【實習老師是哪位】一個不完全真實,卻很真的故事


  現在是午休後的下午第一節,你正好要上台教學,你老早在午休時間準備好了,午餐也沒好好吃,就為了等一下這堂課,你想帶給學生一個不一樣的課堂。
  上課中剛響,你就已經在講台上就定位,但是,班上一片死氣沉沉,學生都還在睡夢中。你開始喚醒大家:起床啦!學生懶懶散散陸續起來,有幾個學生說「老師我要上廁所」。過了五分鐘,課程終於可以正式開始了,你心想,至少可以安穩度過這堂課吧。然而,當學生清醒,情況卻跟著轉變,你感覺到學生有點躁動,事實上,那是因為明天就是校慶,他們很亢奮。你忍不住在課堂中教訓兩句,就像你管理他們午休秩序和打掃時間要盡責,他們才稍微乖一點。
  下課鐘響,你有點失落,你已經有點忘了剛剛講了哪些細節,只覺得不如預期,沒有把課前準備的一切都表現出來。你和實習輔導老師討論,可是,實習輔導老師僅僅指出你的缺點,沒有給予其他具體或建設性的建議。老師對你很好,知道你餓了,還送一份點心給你,卻沒有滿足你想知道怎麼改進的渴望,甚至澆熄了你想得到一點正面認同的期望。
  剛回到辦公室,你臨時被學務處找去協助準備校慶,接著一整個下午都在勞動。幾個實習夥伴低聲抱怨,你不發一語。終於可以放學回家時,已經六點,你覺得很累。此時,你看到一個和你比較熟絡的學生走向你,才露出微笑招呼,卻發現學生有點面色凝重,他偷偷告訴你,班級群組上有幾個同學在背後說你的不是,覺得你太囉嗦。你感到一陣心痛,那是傷心。
  晚上八點,你癱在家裡,看不下書,原本還預定要備課,要讀一兩頁教育心理學,因為你給自己設定準備教檢的進度已經落後。你滑滑手機,想著明天是校慶,你卻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明天。

——
  這是一個不完全真實,卻很真的故事。
  這是我偷了很多朋友教育實習的經歷所拼湊出來的故事。
  一個故事裡,藏著很多問題,或許說不盡,或許說不清,但我仍相信,分享本身會創造契機,所有影響都因為關係的建立而擴散,所以我們必須正視這一切,必須述說這一切,然後就在今天這樣的場合,因為個人獨自堅持的這份努力,讓我們有機會相遇,相互明白,這條路並不孤單,我們還有力量。

2015-11-30

【實習老師是哪位】實習學校怎麼選?檢視5關鍵


  最近正值選擇實習學校的時期,不少人在詢問實習學校的種種面向。回想自己選擇學校時,似乎並未考慮太多,主因是很確定要回母校實習。不過經歷了完整的實習後,我想有些關於「實習學校怎麼選」的建議可以分享出來,也挺適合做為【實習老師是哪位】系列文章的開頭。
  事實上,會影響實習過程的因素很多,不過總有比重的不同,我認為大致可依影響程度條列「5關鍵」如下:
  1. 實習輔導教師的引領風格
  2. 學校整體規劃(包含必選修課程架構、校內外活動等)
  3. 學校給予實習老師的定位與制度(包含行政業務的安排)
  4. 校內實習夥伴(與教師)的多寡
  5. 往返學校的通勤時間
若進一步理解上述各項的影響層面,應該能更清楚其中原因,底下就與大家分享這五大要素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