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閱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閱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01-26

讀《失控的努力文化》:我們為何難以接受 Do Nothing?

 

過年前值得來分享一下這本書——
《失控的努力文化: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讓人無法好好休息》
Do Nothing: How to Break Away from Overworking, Overdoing, and Underliving


為什麼我們一天工作八小時?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人們普遍是一週工作五天、一天工作八小時?這本書追溯了歷史:

在工業革命之前,多數人務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工作不超過八小時,有些季節沒得工作,一年之中可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慶典、宴會、休息。

然而,工業革命改變了一切,人力大量送往工廠,工匠的器具變成雇主所有,有了電燈就可以無視黑夜降臨,人們的工作時間被不斷延長,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用工時換取金錢。雇主的權力擴張和壓榨演變成社會問題,於是有人起身反抗,直到1915年,烏拉圭成為第一個確立一日工作八小時的國家。

換句話說,現今的工時政策,不過是一兩百年內的事情。而在制度之外,更巨大的改變是人們看待時間的方式。

2021-10-13

讀《成功的反思》:何謂成功,以及我們想要的社會?

以下敘述,你同意幾項呢?

  1. 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切都看自己怎麼做。
  2. 一個人的成功反映他具備的才能和付出多少努力。
  3. 成功仰賴教育,仰賴提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以及不輟的努力。
  4. 當獲得成就的機會完全不會受到個人出身背景的影響,只以才能和努力來決定,這樣就是公平的。
  5. 機會平等的話,只要有才能加上努力就可以成功。如果失敗了,表示個人的才能或努力不夠。
  6. 我的成功和成就是我自己掙得的,也是我應得的。
  7.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全責。因為個人因素而失敗的人相較不值得被幫助。
  8. 國家的目標是讓GDP不斷成長,成為富足的社會。
  9. 在資本主義的世界就是必須不斷競爭,所以我們需要讓自己與孩子很有競爭力。

無論你同意幾項,或是多麼同意(或不同意),只要有引起一絲遲疑,都非常適合閱讀政治哲學大師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的新書《成功的反思》(The Tyranny of Merit),慎思他如何向以上觀點提出嚴厲的挑戰,以及對我們不知不覺內化的信念下戰帖。

2021-06-19

反思自己的「冒牌者」心態——讀《冒牌者症候群》

「我只是運氣好矇到。」

「這沒什麼,其他人也可以做到。」

「我只是真的很努力,真不想被發現真面目。」

「這都是場面話。」

當成功與讚美來到眼前,你心中也有過這些聲音嗎?


2021-06-03

什麼是「適應障礙 」?——讀《壓力,努力撐過就好嗎?》

岡田尊司《壓力,努力撐過就好嗎?》這本書中第一次看到這個詞,感謝作者前言就單刀直入談許多壓力反應是「適應障礙」,例如孩子拒學、工作倦怠、逃避某些事物而對其他東西成癮。有趣的是,「適應障礙」的特徵是脫離原本不適應的環境就能復原,所以可能週末出去玩生龍活虎,一要上班就不可自拔的陷入憂鬱焦慮。

2017-10-10

《非暴力溝通》:從覺察需求出發的溝通模式

Marshall B. Rosenberg(光啟文化,2009)
一旦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或論斷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
在Coach的課程中,講師推薦我們閱讀這本書,我很快就讀了半本,寫下不少筆記。作者馬歇爾.盧森堡記錄了許多案例,前幾章還附有小練習,讓讀者了解「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的理念與方法,這些「愛的語言」不僅適用於和他人對話,也適用於和自己對話,因為這些語言圍繞著對於「需求」的傾聽與表達
閱讀時,我常常會回想起自己的日常用語,更加感受到語言的力量是那麼強大,卻藏在那般細微之處。我想,如果對於溝通與對話有興趣,或是有著困擾,很適合透過這本書沉澱、省思並嘗試改變。以下將閱讀筆記稍作整理,歡迎閱讀參考:)

2017-05-23

《好老師的課堂上會發生什麼事?》:研究「好老師」的漫漫長路

Elizabeth Green(經濟新潮社,2016)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很長,原本的英文書名也不短,但我覺得較能精準表達此書的內容與目的:Building a Better Teacher: How Teaching Works (and How to Teach It to Everyone),直譯即是:「打造更好的老師:如何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好老師?」
這書名可能會讓讀者誤以為它是一本教學指南,事實上,這一問句更像是「研究問題」,作者的流暢筆法下,書寫的是美國針對大約自1975年起,針對這一問題逐漸開展的教學研究——不再僅僅視好老師為天生氣質所致,而是徹底探究可傳承、可經營、可學習的優秀教學技巧,以及能促成這些優秀教學成真的體制運作方式

本書的知名度似乎不高,但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有許多收穫,是本好書。推薦給從事教育、教學相關研究,以及曾思考「何謂好老師」、「如何培育好老師」、「好老師如何教學」等問題的夥伴閱讀!

以下稍稍整理了我閱讀此書的收穫,分為六個部分:好老師天生論的迷思;教學是科學中的科學、藝術中的藝術;日本人的「授業道」;對紀律的思考;從教學技巧到學校體制——好老師是能夠培養出來的;好老師的影響力。不過這算是閱讀筆記的匯集,寫得不那麼精要,若有興趣,亦可先閱讀本書的推薦序:

2017-01-26

《優秀老師大不同:課堂上17件最重要的事》

Todd Whitaker(木馬文化,2013)

《優秀老師大不同:課堂上17件最重要的事》是本輕薄、文字簡潔、舉例得宜的教學書籍,可以再很輕鬆的心情下,快速閱讀完畢。作者藉由對「優秀老師」的觀察,以及其自身的教學與教育管理經驗,簡明扼要地寫下好老師會做到的事情,有些事情對老師而言可能再熟悉不過,但不致流於陳腔濫調。我認為其中亦有值得一再提醒自己、可加以檢視自身的提點,頗適合剛開始累積教學經驗的老師閱讀省思

以下我以自身觀點整理書中重點,隨記我的想法或經驗,並摘錄書末整理的17件事。

2015-12-26

《教師效能訓練》: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5項訓練(下)

湯瑪斯.高登《教師效能訓練》
(2013新雨出版

如何有效的建立教導者與學習者之間的關係,
無疑是愉快教學中最具影響力的一環。
——

《教師效能訓練》的內容很豐富,也頗有價值,我將其重點分為五個部分,並分為上下兩篇分享,上篇為前三項訓練:
  一、了解自己的「接納線」
  二、小心「十二種溝通絆腳石」
  三、積極聆聽—捕捉弦外之音、表達「我訊息」

  此篇為下篇,接續上篇,分享後兩項訓練:
  四、一起找出我們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吧!
  五、成為一個「有效的顧問」

  接下來,即分享後兩項訓練的內涵,與我的一些想法或啟發。

《教師效能訓練》: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5項訓練(上)

湯瑪斯.高登《教師效能訓練》
(2013新雨出版

如何有效的建立教導者與學習者之間的關係,
無疑是愉快教學中最具影響力的一環。
——

  湯瑪斯.高登最主要的兩本著作是《父母效能訓練》《教師效能訓練》。他所謂的「效能」,建立在「良好的關係」上。為了創造良好的關係,「溝通」就成了關鍵的課題
  在《教師效能訓練》中,高登說明良好的師生關係應該是:
  • 坦白或明朗,誠實無欺
  • 關心,彼此都知道自己為對方所重視
  • 彼此互相信賴
高登也強調個體的獨立性,兩方互動相處時,應「允許另一方成長並發展其獨特的個性與創造力」,且彼此適應對方的需求。不過,我們都知道,在「父母與孩子」及「教師與學生」這兩種關係中,因為身分本身就產生了權力與期待的落差,所以要達到理想的互動關係,其實有賴自我覺察、學習和訓練。而《教師效能訓練》便提供了一些方法,我將其分為五個部分:
  一、了解自己的「接納線」
  二、小心「十二種溝通絆腳石」
  三、積極聆聽—捕捉弦外之音、表達「我訊息」
  四、一起找出我們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吧!
  五、成為一個「有效的顧問」

接下來,就分享這五項訓練的內涵,以及我的一些想法或啟發。由於資訊量頗大,文章會拉得很長,故分為上下兩篇分享,上篇為前三項,下篇為後兩項。此篇為上篇。

2015-11-08

《地底三萬呎》之下

有人說,你不可能找到一條河的源頭,
也有人說,河沒有真正的盡頭,它只是延伸進入了海;
當你確實看見一條河,那是它最不快樂的局部,因為一段河床拘束了它,匯集了它,也顯出了它。
——朱少麟《地底三萬呎》
  最近常在想:怪了,大學四年怎麼從未發憤閱讀?不僅沒有發憤,恐怕連發願都沒有。那已非只是缺乏行動力或意志力,而是在晶亮細瑣得像玻璃窗內那些手錶被費心又精心擦拭那樣的青春時光裡,不知怎地流失了對文學的渴求、對知識的飢餓,好像那生活本身就已給足了養分,甚至有些營養過剩。
  年輕擁有的本錢,是掠奪一切填充時間的能量。所有經歷都成為遺跡。我們在自己的心上一次又一次築城,並一再毀滅它:讓善感成為災變,讓新的思想登基,讓告別的決心是一場戰爭。
  我們是自己的獨裁者。有時,我們也是考古學家。

2015-10-30

學校可以限制學生的衣著嗎?《學生權利守則》告訴你

最近熱門的教育議題真不少,例如學校對學生制服的限制問題、高中與大學教官是否應退出校園、高中學生抗議不得強迫上第八節課。有趣的是,這些問題都和學生的權利有點關係。

  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出版的《老師,我有話要說:學生權利守則》,特別說明:「教學生權利,不是在教『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是在教『同理心』、『平等情』。」要真正落實校園民主,就應當讓學生得以行使權利救濟,讓校規不再是單向的規範,而是雙向共同建立的文化。

  當今校規的制定方式,仍然多是學校的單向規範,學生總是被動的受規範者,鮮少聽聞學生積極主張自己的利益應受到保護,因為連發聲都可能導致更不如意的下場。但最近越來越多學生勇於發聲,無論是台中女中的學生在朝會時集體脫下裙子,要求校方讓她們可自由選擇穿著裙子或褲子進出學校;或龍潭高中的學生提出將第八節課輔訂為預設課程是不合理的,欲爭取上輔導課的自由選擇權,這些都顯示學生開始對於人權、民主、法治等議題有所感受,更加以主動學習。
  那麼,作為老師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如何和學生討論這些問題呢?學校應該如何落實校園民主,而不再用假民主敷衍了事?如果你曾為此思量,不妨看看《老師,我有話要說:學生權利守則》怎麼說。

2015-08-14

《麥田捕手》與近況


「我總是會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片麥田裡玩遊戲,成千上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備,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裡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從早到晚就做這件事,我只想當個麥田捕手。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但我真正想做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像話。」
——J.D.沙林傑《麥田捕手》

2015-08-12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夢的責任、活的理由


「一切都是想像力的問題。我們的責任從想像力中開始。葉慈這樣寫。In Dreams begin the responsibilities—— 正是這樣。反過來說,沒有想像力的地方或許也不會產生責任。」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2015-04-04

《見樹又見林》:試以社會學檢視學校、老師與學生的關係


  前陣子讀完傳說中社會學的入門經典《見樹又見林》,有不少想法,或者可以說——修正了以往不自覺忽視社會架構的思考方式。我想這本書中最為重要的觀念,在於我們必須時常意識到「我們總是在一個比我們自身更廣大一點的世界參與著社會生活」;我們必須在注意行為本身之外,進一步瞭解我們或他人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附加著什麼,以及這些角色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我們可以從自身開始創造改變,但必須提醒自己不要總落入「個人主義」的思維,因為無論我們自己是怎麼想的,只要作為某一種身份,我們就不僅僅是我們個人

  光是這樣講當然不太容易瞭解或接受,我們需要一些例子,這正是《見樹又見林》這本書精彩的地方,作者亞倫.強森用了許多就在我們生活之中的例子進行說明,而翻譯此書的譯者也非常用心,補充了不少台灣的實例,全書讀來輕鬆又充實。其中,最令我反思的例子,是關於「學校」、「老師」與「學生」,正好可以拿來重新檢視與反省我曾寫過的〈教育的食客與廚師〉〈放下身份預設的教室〉

2014-07-01

夏曼.藍波安《天空的眼睛》:願我自己的靈魂堅實


  從蘭嶼回來的那幾天,剛巧聯經的書在政大書城特價,於是一看到夏曼.藍波安的《天空的眼睛》,二話不說就買了。
  雖然現在才讀,卻把蘭嶼的景象全召喚回來了。

  閱讀的時候,不斷隨其描述浮現地下屋的格局;浮潛時海水、魚群與珊瑚的顏色;紅頭森林裡的巨樹、空氣與光的線條;達悟族人講話的聲音;蘭嶼的孩子們雙眼通透明亮的模樣;不同部落灘頭上的拼板舟以及建造中的拼板舟;還有胡校長和我們所說的很多的故事。
  在台北被暴雨巨雷侵襲的此刻,我因這本書想起在蘭嶼流汗走路的感受,想起那邊的夜空,一切的一切乾淨清朗的時間。
  (儘管台北的那一段,不免讓我想起外婆出殯的那天。)

  蘭嶼真的很美,很美。
  無法忘記的是走過幾無路燈的路段時,一轉頭就是海上那一整片天空的眼睛眨著光芒。
天空的眼睛非常的多,媽媽跟我說過,天空裡的其中一顆眼睛是我的天眼,在沒有死亡之前,它會一直照明著我走的路,我生命的力氣大的話,或者努力奮鬥,努力抓魚的話,屬於我的天空的眼睛將會非常的明亮。
天空有屬於自己的天眼在照看著我,或許我已經在蘭嶼見到了。mata no angit,或許只能在蘭嶼見到。「願我自己的靈魂堅實。」


2014-05-01

化成 來人


  說來也奇怪,國中時在士林夜市的舊書攤,什麼都沒挑,就挑了一本《周夢蝶世紀詩選》,那是我讀的第一本詩集。而我也記得在2009年的台北詩歌節,當台上朗讀完周夢蝶的詩,周夢蝶本人從座中緩緩站起,一位女生攙扶著他,就這樣一步一步從第一排穿過中間走道走到最後一排離去,當時全場都起立致意,我遙遙望見,萬分激動。
  然而那是我第一次望見他,也是最後一次了。
  我曾經也想像有一天能讓他讀到我寫的詩,是無法實現了,卻也好,若實現了會顯得太不真實。亦記得觀賞「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化成再來人》時,覺得我所景仰的、遙不可及的詩人,是那樣真真實實,就像一隻蝶懸在空中,如夢似幻,卻擁有所有夢的質量。
「……
 我選擇行乎其所不得不行,而止乎其所當止。
 我選擇最後一人成究竟覺。
 我選擇不選擇。」
         ——周夢蝶〈我選擇〉

  或許不化為蝶,不化為莊,不化為來人,一即全,全為一,化為一切,化為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