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旅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旅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5-19

【荷比盧探險記】旅行印象(3)Access at your own risk

盧森堡的阿道夫橋下,步道旁的告示牌寫著「風險自負」。

回國之後,我最常分享的印象之一,是很少看到警示標語。

最先發現這件事情,是在阿姆斯特丹的 Nemo 科學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真的是我去過最好玩的),因為這個博物館有非常多互動設計,卻都沒有特別的警示,例如玩泡泡的地方,沒有寫著「小心滑倒」;流水裝置附近,不會註明「請勿潑濺」;一台機械式電梯也沒告訴孩子「小心夾手」。當時我非常訝異,因為我可以想像在台灣,一定會貼上標語的地方。

Nemo 科學博物館讓大家玩得很開心,也沒提醒你別把泡泡水弄出去,或是小心滑倒。

2023-05-06

【荷比盧探險記】旅行印象(2)溝通需要人的善意勝於語言

比利時的博物館展板上通常會有四種語言:荷蘭文、法文、德文、英文。
 回來後,有朋友好奇荷蘭、比利時與盧森堡「對於觀光客的語言友善程度」,於是我查詢了一下,發現有份研究顯示歐洲各國國民的英語水平 No.1 是荷蘭,比利時是 No.6,盧森堡是 No.16(EF EPI Reports 2022)。

本次旅行的實務上,荷比盧三國車站、App、各官網的購票系統都一定可以選擇切換成英語,所以我們後來所有票卷都直接從官網購買。

基本上知名的觀光景點或博物館都會有英語導覽或英語說明手冊,荷蘭部分景點甚至有中文語音導覽(如梵谷博物館、林布蘭故居、運河遊船)。不過超市通常都只有當地最通用的語言。

各國語言使用上的特色還可以分別紀錄一下:

2023-04-28

【荷比盧探險記】旅行印象(1)安靜,是有意的選擇

阿姆斯特丹的火車月台,相當乾淨。

記得剛抵達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天,我就問哈士奇:「你有沒有覺得這裡很安靜?」

那天是平日,早上從機場到住處的途中人煙稀少,所以我想,可能是因為都沒人。後來開始去景點走走逛逛,除了依靠自己的雙腳,也有搭到火車(train,荷蘭鐵路公司簡稱為 NS)、地鐵(metro)、路上電車(tram)、公車(bus),意外的是,無論有沒有人,都比台北安靜數倍。

2019-09-12

瀨戶內海島之旅——關於「船」


來瀨戶內海旅行,搭船是必然的。對於搭船旅行,我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前往澎湖離離離島的海浪上,第一次搭往七美甚至暈船吐了。雖然不討厭搭船,卻也對船沒什麼特別的好感,直到搭上瀨戶內海的船,才知道船的等級之分。

航行在瀨戶內海的船是什麼等級?搭了才知道有多麼令人驚艷。


2019-09-08

瀨戶內海島之旅——關於「決定」

日本的大內海「瀨戶內海」有非常多的島嶼,此圖只是其中一部分
起初如何決定要到瀨戶內海,又如何決定旅伴,現在已經想不起來,只記得發現三年一度的瀨戶內海藝術祭今年再度登場,加上公司首度嘗試公休週(又稱放空週),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我們快速促成了這次的旅行。

回想發覺,這真是一趟島之旅,「島」的日文是しま(shima),我們依序去了女木島(めぎじま)、男木島(おぎじま)、小豆島(しょうどしま)、直島(なおしま),加碼廣島(ひろしま)和宮島(みやしま,或稱嚴島いつくしま)。這一趟才了解日本內海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島嶼,每座島的風情不同,短時間內連藝術祭相關的島嶼都遊歷不完。

於是決定要去哪些島成了十分有趣的事。

2018-11-11

第一條巔峰之路——登奇萊南峰

photo credit : Jason
你只有到別人到不了的地方,才能看見別人沒看過的顏色。
–—吳明益《複眼人》
過去看到那些高山奇異美景的照片,總會想或許哪天也可以走一遭,但基於缺乏登高山應有的常識和知識,又對自己的體能沒什麼自信,所以都只是想想而已。

因為只是想想,所以沒想過「登上台灣百岳」這件事會這麼快發生。


2018-09-02

【看見印度】See India in the Slum — 不只是貧民窟(下)

電影《貧民百萬富翁》中空拍孟買 Slum 的畫面。
與孩子告別之後,我們前往此行最後一個行程,是額外安排的貧民窟步行遊覽。或許是一種巧合,這一日的行程在我們的鞋上留下許多屬於「Slum」的印記,褐色的泥土來自足球場,而黑色的,來自亞洲最大的Slum——Dharavi

帶領我們進入 Dharavi 的導覽員是兩位大哥,主要的領隊有幾分陳爸的樣子,看來在這世道打滾打磨多年,一開始就沉穩地告訴我們幾點注意事項,例如:不要攝影,因為任何照片流出去都可能對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影響;要跟緊隊伍,避免在人群中走丟;無須害怕當地人的眼光,這裡不屬於觀光景點,少見的外國面孔被注目是正常的。我隨即平靜地收妥相機,也收妥所有假設,將側背包拉到身前背穩。

2018-08-28

【看見印度】See India in the Slum — 不只是貧民窟(上)


說到「貧民窟」,你腦中浮現什麼畫面?衣衫殘破或髒兮兮的孩子來索取食物或零錢?一家七八人擠在隨意搭建的小屋中,屋頂可能還在漏水?雜亂不潔的環境、偷竊行搶的慣犯、勾結作惡的幫派?我們對印度的認識或想像十分侷限,對「貧民窟」亦是,唯一稍微具體的畫面來自《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這讓我得知有機會進入孟買最大的「Slum」時,複雜地思考倒空預設之後帶有的好奇,是否仍近似一種觀光心態,然而在印度參訪之旅最後一日上午,毫無預期的,我們已走進了「Slum」。

當日我們與 Teach For India 校友創辦的組織「Just For Kicks」夥伴相約交流,九點在一間尚未開門的餐廳前會合後,他們就帶領我們前往學校。我們越過一座天橋,有幾隻蜷縮睡在上頭的流浪狗,當我步下階梯,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棟沒有窗戶、牆面生滿壁癌、頂上一面波浪鐵皮的兩層樓房,一個男人在二樓陽台看著底下。我隨即快步跟緊前面的夥伴,同時留意起腳下,因為路面不時有積水和泥濘,以及混雜其中的垃圾殘渣。那一刻我發覺這裡和先前所到之處不同,即便是開放的戶外空間,卻彷彿走進四散垃圾氣味的房間。

2018-08-22

【看見印度】一張照片的連結


實際抵達印度之前,我對印度的認識大多來自負面新聞,彷彿印度盡是小偷、騙子、強暴犯,不然就是工程師。其餘是些印在歷史課本上的小小篇幅,提及英國殖民、種姓制度、婆羅門、佛陀、甘地與不合作運動諸類關鍵字,或是地理課硬記下印度一年氣候分三季——涼季、熱季、雨季,得知這塊土地容納難以想像的人口數且持續增加,聽過眾多觀光客會前往朝聖的恆河與泰姬瑪哈陵,卻連它們的地理位置都忘了。

印度就像藏在一扇貼滿標籤的厚重鐵門之後,我們好奇,卻不敢輕易開啟,也不知道何時才算做足準備。我知道若是隻身一人,這個時機永遠不會突然出現,於是我必須抓住最好的機會——當 TFT 的年度國際參訪決定再次前往印度。

2015-09-24

【山東記遊】霧霾之夜

「歷史就是這樣創造的,就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有一天他們會說不,我不滿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靜〈穹頂之下〉
  還記得抵達濟南機場那時,大約晚間八點,飯店遠在三小時的車程之外。在搖籃般的車上堅持著清醒,我直盯窗外好一陣子,對向車道被一輛輛貨車的長燈照得濛亮,霧霾讓光化作粒子,散在黑得失去遠方的夜路上,所見除了車道間的灌木,就是包圍車道的巨大柳樹。我們的車持續前進,不曾緩過,外頭任何一點光都創造影子,充斥整個車廂,那長路頓時恍若奇幻,近乎鬼魅,魍魎在睡,這是它的夢裡。我耳邊悠悠響起柴靜的口白,她說每個半夜趕路的車,都使每下一個白日汙染更重,然而他們還在呼吸,不得不呼吸,每一口氣卻都像把眼淚往肺裡吞。車前懸掛的鈴噹不時搖晃地響,不知是驅魔還是招魂。
  奇怪的是,之後幾日的白天大多有藍天,住泰山邊的那晚甚至見到了星星。我又想起柴靜問一個女孩:「你見過真正的星星嗎?」女孩搖頭說沒有。「你見過藍顏色的天嗎?」「見過藍一點的。」「你見過白雲嗎?」「沒有。」
  如今見到星星、藍天、白雲,不知道是逐步改善了,或者只是運氣特別好,原先準備的口罩也沒用上,但我仍忘不了蒙上霧霾的第一夜。這霧霾恐怕不只遍佈空氣,也存在於網路、媒體、學校、社會,甚或日常的每個角落,以及人心。
  他們問我們有沒有QQ、人人或者微信,不過一個海峽的距離,資訊或通訊卻是充滿阻礙。談及教育問題,他們說自己實在只求一家平安健康地活著,沒什麼抱負去顧及他人,即便知道偏鄉的一切資源困境,那裡終究是個太遙遠、太辛苦的地方,當可信任的非政府組織都不存在,幫助他人是太過天真的想法。他們說,自己只是普通人,我好像看見千年以來這龐大土地上的老百姓,一直是這樣生活的。翻牆,或者翻越這場久久不散的霧霾,仍不是簡單的事。
  願有日我們都堅持清醒地走出霧霾,讓霧霾消失,一起看見彼此,看見那星斗滿天。

2015-09-17

【山東記遊】朝聖——孔子老家曲阜:孔廟、孔府、孔林

2015.09.12 於濟南曲水亭巷
  九月八日到九月十二日,這五天算是和臉書、Google都絕緣了,因為和研究所的老師同學一起去了趟山東江蘇,發表論文兼遊歷。
  這是我第一次到「對岸」去,行程從第一天在飛機上看夕陽西下,隔日去徐州走進詩子山楚王陵,而後在江蘇師範大學歷經一天頗為精彩的兩岸論文發表會,再來參訪台兒莊古城的驚人重建之貌,更拜訪了孔子老家曲阜,到最後一天走過濟南賞大明湖也賞泉,劃下句點。
  這趟旅程令我印象深刻的,風景或歷史還是其次,主要是有機會和江蘇師大的學生交流,談話中政治、社會、教育都無須避諱,對彼此想法真誠的好奇,顯得格外珍貴。此外,還是「人」最吸引人。這一路上看到很多「人」,騎著各式造型電動車的、帶著鳥籠溜鳥的、聚在路邊打麻將的、販賣花花草草頭飾正夯的、也來景點旅遊的......對我來說,無論何處,最美的風景都是人。因為人的存在,地方才有了生命。

  而這趟旅途中見到最重量級的人,莫過於被稱作至聖先師的孔老夫子了——真正的朝聖,就是到曲阜見孔子。
曲阜孔府—聖府

2015-08-19

旅行台中,喫茶享受


在這目不暇給的人世間,
充滿了閃爍的愛與希望,
曾經如此支撐著我。
——草間彌生〈生之祈望〉

  在長長的公益路上、草間彌生的鏡屋裡、在旅行喫茶店的茶香前、在夜晚的茉莉二手書店,享受一個人的步調,就像陽光生長在時間與空間裡,而我能夠盡情品嘗。

2014-05-26

人之島


  到蘭嶼之前,花了很多時間蒐集資料、規劃行程,對於徒步旅行有很多想像,雖然知道可能走不完,但就抱著不勉強、去生活的想法出發了。

  飛機起飛時都還覺得不可思議。

  我非常喜歡飛機飛在海上的時刻,因為距離,浪花的移動變得緩慢,像一隻隻靈動的生物在藍色的大草原上覓食、奔馳。然後看見了島,人之島,蘭嶼。

  旅途開始之前,看了好多建議,所以帶上環保筷、浮潛不塗防曬乳液,當然也不在民宿和餐廳以外的地方留下垃圾。旅途中,因為胡校長的帶領與說明,而更認識蘭嶼,認識到這裡的族人怎麼對待樹木,怎麼看待海,也在旅途中因為許多素昧平生的蘭嶼人的招呼,而看見人與人之間可以多單純而友善,即使是從野銀部落到野銀冷泉短短的車程,或是等車時上涼台一起吹天然冷氣的時刻,以及不經意的「早安」、「晚安」和「你好」。慣於在城裡生活的人,起先還會為了這些親切心裡有所防備,我也只能就出發前做的功課,微笑地回應「Akokai」,用雅美語回聲你好。

  這裡的人們對彼此是友善的,對自然是崇敬的,這是和我們的生活多麼不同。如果能夠走得再慢一點,再多幾天讓我更勇敢一點,希望我也能主動說出「Akokai」以外的話,去更了解蘭嶼——這美麗的人之島——一些些也好。

  我會再來的,謝謝妳蘭嶼。

2014-03-14

台東故事03:天地一沙鷗

  牆的另一邊有反核廢遊行的聲音,還有南區管樂隊比賽的樂聲,而我們在牆的這一邊,聽廣原國小的廖校長講了一個又一個可愛的故事。

   校長說以前有一篇課文,講海鷗岳納珊的故事,還沒上課文,他就帶小朋友們到操場上,說:「開始飛!」怎麼飛呢?小朋友鼓動著手臂,當然是怎麼樣也飛不起來,但在校長的指示下,他們在空地不斷地跑啊飛啊整整一節課,回到教室時每個人都累癱了,校長說:「你們知道岳納珊的努力、辛苦了吧!」「知—道—了—」

  校長說班上的男生曾經笑女生月經來,他不疾不徐地打電話給男生的母親,然後把電話拿給男生,說:「來,和你媽媽說你剛剛對女生說的話。」結果小男生愣住了,哭了起來,他的母親則在電話那頭忍不住笑著。

  校長又說,在二十年前,他曾經出過一份作業,當他在黑板上寫下:『和家中所有的人、活著的東西說「我愛你」』,立刻有小朋友反對,但是作業不得不做,便產生了更多有趣的故事。例如一個小男生,在家裡等著晚歸的父親,當父親醉醺醺地回到家,問他怎麼這麼晚還沒睡,小男生說:「我在等你回來做作業啦!」「什麼作業啦?」「我愛你啦!」聽到這話,這位醉醺醺的父親馬上抱住小男生,猛親了好幾下,然後掏出一張五百元塞在小孩手裡。「所以是什麼作業啊?」「做完了啦!」後來小男孩和校長說希望這項作業能再多出幾次,他就能多賺幾次五百元啦!

  我們聽著這些故事,聽得好開心,廖校長是說故事的高手,也是個非常愛孩子的人。校長說,老師應該要讓孩子喜歡、期待學習,有時這可能需要一點天分,像校長這樣善於言說,有時這需要的是更多努力與觀察,培養與孩子的關係。讓學習變快樂,一快樂時間就彷彿變得快了,就像這個午後當太陽西下,我們還意猶未盡地想著校長說的這些故事,我們也在學,即使知道這段路途會遇到許多阻礙和困難,但我們都努力在學,而且學得很快樂,就像海鷗岳納珊「不斷地在挫折中練習」,不斷飛高飛遠,想著「在那嘈雜的海岸邊,會不會也有一隻海鷗正掙扎著,想突破自我的限制,並發現飛行的意義並不只是為了覓食的短程動作而已」。我想這就是TFT的信念。

2014-03-12

台東故事02:反核廢


  3月8日這天是台灣各地反核的日子。台東的訴求比「反核」簡單,這裡「反核廢」。核廢料比起因風險而令人恐懼的核電廠,對土地、海洋、生物以及人類,都是更直接且顯而易見的傷害,核廢料不是未爆彈,而是毒氣一般,無須地震或海嘯的侵襲,就滲透到蘭嶼的環境之中。
自從1982年第一批核廢料運往蘭嶼後,這個島上的達悟族人,也與核廢料共同生活了29個年頭。
翻開蘭嶼的反核運動史,29年前蘭嶼接收第一批1千多桶的低放射性核廢料後,蘭嶼達悟族人開始展開長期的抗爭。1989年,在當時達悟青年的串連下,發起了第一次的「驅除惡靈」遊行。1995年更發起「一人一石」行動,企圖封鎖自台灣出發、承載核廢料桶的船隻「電光一號」。接連3次的驅除惡靈行動、前往台北──這個達悟人口中「大島」台灣的首都──抗議,以及封港行動之後,1996年,蘭嶼成功阻擋電光一號入港,預計最後一批核廢料也就此運回金山核二廠內存放。
1999年的時候,彼時角逐總統大位的前總統陳水扁曾經承諾,2002年核廢料遷出蘭嶼,不過這個承諾,卻在期限到期時跳票,憤怒的蘭嶼人當年五月舉行廢核大遊行後,當年經濟部長林義夫親赴蘭嶼、行政院成立遷場推動委員會。2006年,《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通過後,台電依此規畫期程,當時預計2011年前完成選址作業、2016年前核廢料開始遷出蘭嶼。根據原能會放射性物的每月管制紀要,目前蘭嶼貯存場的核廢料桶數量,在去年檢整作業完畢後,共計有10萬277桶。(
2012/02/20 國境邊陲苦勞報導:核廢撤出空許承諾 蘭嶼貯存場前 達悟族人再驅惡靈) 
看著令人難以想像的數據,小小的蘭嶼島,居然有超過10萬桶核廢料,至今蘭嶼的人們居然與核廢料共處了30年,沒有完善處理的核廢料,讓蘭嶼的孩子罹患癌症,讓海洋的魚變形,讓農作物受到汙染,讓天堂中生出地獄。政府沒有兌現承諾,不敢正視問題,他們不知道當自己的孩子需要經歷病痛,是如何椎心。
希婻‧瑪飛洑指出,蘭嶼居民的罹癌率異常高,因為核污染的緣故,每一年蘭嶼人的死因排名都是癌症居首,政府卻從未認真看待;談起一件5歲女童罹癌的案例,更讓她忍不住眼淚潰堤,「一個5歲的孩子,就必須經歷十數次的化療,蘭嶼人究竟做錯了什麼?」希婻‧瑪飛洑表示,台電宣稱蘭嶼輻射監測結果低於安全值,但是達悟人卻明顯感受到身體變化。


2014-03-11

台東故事01:金黃色陽光


  周末與Teach For Taiwan的夥伴一起離開台北,前往台東,再一次地聽到了、也創造了好多故事,非常充實,是心靈上的充實與滿足,再加上台東悠閒的慢步調,讓這短短不到三天的旅程彷彿已是長長的假期。
  因為真的有太多值得分享,還是依循台東的步調慢慢來吧。

  我想揭開一切序幕的是上頭這張照片,當火車在早上六點半離開陰冷潮濕的台北,穿越連接頭城的隧道,陽光突然幾乎暴力地打進車廂,有人驚呼被陽光嚇醒,但那是何等的溫暖啊,那金黃色的天空、金黃色的海、金黃色的稻田,以及龜山島,彷彿真的在呼吸,像是剛浮出水面一般。這真是令人永生難忘的景緻,可惜我並沒能坐在靠海的窗邊位子,拿出相機努力地拍也拍不到幾張滿意的,但那畫面確實讓我醒了,一點也不想睡,不過顯然大多數人是睡覺比美景優先,一個個都忍不住拉上窗簾,因為陽光刺眼啊,實在有礙睡眠。看著那被金黃色陽光充盈同時充滿一張張睡臉的車廂,絕對具有魔幻的特質。
  我著迷了,好像再晃一晃,整車的人都要潛進金黃色的海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