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內海「瀨戶內海」有非常多的島嶼,此圖只是其中一部分 |
起初如何決定要到瀨戶內海,又如何決定旅伴,現在已經想不起來,只記得發現三年一度的瀨戶內海藝術祭今年再度登場,加上公司首度嘗試公休週(又稱放空週),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我們快速促成了這次的旅行。
回想發覺,這真是一趟島之旅,「島」的日文是しま(shima),我們依序去了女木島(めぎじま)、男木島(おぎじま)、小豆島(しょうどしま)、直島(なおしま),加碼廣島(ひろしま)和宮島(みやしま,或稱嚴島いつくしま)。這一趟才了解日本內海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島嶼,每座島的風情不同,短時間內連藝術祭相關的島嶼都遊歷不完。
於是決定要去哪些島成了十分有趣的事。
船班是瀨戶內海島之旅不可或缺的要件 |
其實一直到即將飛往日本的十天前,同行四人都還沒有規劃行程,畢竟旅程之前是大忙季,甚至機票訂完好久之後才發現我們去的時間正好在藝術祭的夏季與秋季展期之間,總之不算在藝術祭期間。只好想著淡季會有的好處,我們在訊息群組裡丟出可參考的資訊,三年前來過瀨戶內海的宋皮與桑分享一些經驗,就這樣擬出粗略的行程。
跳島旅行最關鍵的就是船班,而我們並沒有嚴謹到百分百掌握所有船班,因此旅程第四日早晨抵達港口才發現想搭的船在展期之外不開。連續四天都起個大早七點多就出門去搭船的我們,到了那一天已經稍顯疲憊,坐在休息處想著怎麼辦呢?因為當天我們人住在小豆島,想要去直島,但沒有可以直接往返兩島的船班,我們有了兩種可能:
- 從小豆島搭船到高松,再搭到直島,晚上以一樣的方式回到小豆島(因為我們早已訂住宿),需要花費兩倍的交通時間和金錢
- 繼續待在小豆島(總共玩兩天小豆島),那麼第五日行程必須在直島和豐島之間擇一,即必然要捨棄其一。
上一次用擲硬幣來決定事情是什麼時候呢?好像是某次和高中同學出遊,用硬幣決定搭哪個方向的火車,不過那是本就預訂好的決定方式。看著爪拿出500元日幣,我們突然有點緊張——今天的命運就要在此時用硬幣決定了!爪擲了兩次,兩次都是代表小豆島的500朝上。
後來我們如何決定剩下一天要去直島或豐島呢?這次直接交由兩個島都去過的皮和桑討論,很感謝皮和桑不僅討論兩島的豐富度,也一併考量騎腳踏車的難度,讓具有腳踏車恐懼症的我睽違多年後竟在日本小島上騎單車。至於我們當初怎麼決定最後兩天要去廣島呢?記得皮分享了幾個值得去的地點,我把幾個選項告訴哈士奇,哈士奇一句「那就去廣島吧」就決定了。
紀錄以上過程,是突然體認到「決定」牽連著時間和情境之外,更排除不了心境。如果我們心裡執著於原本想去的島都要確實遊歷,或是執著於一定要看到所有藝術作品,一定會在下決定時十分難受。如果我們在決定之後不斷凝視著取捨,因而無法跳脫惋惜的心情,將會難以盡興於當下。我們之所以能夠隨興所至又隨遇而安,關鍵還是在於我們未將任何決定看得過於嚴重,這又源自我們沒有特別的執著,而能夠專注於當下,無論看到哪一種風景與人情,都充滿好奇與欣賞,便隨處是「取」,沒什麼割捨。
最深刻的感觸是,這樣的決定歷程讓大腦輕鬆許多,於是難得感受到「身體比大腦勞動更多」,而這般身體勞動讓人每晚都睡得深沉,卻毫無心累,不會有工作偶爾帶來的疲憊感。或許旅行和工作的情境真的差異太大,其實不宜類比,但我仍認為「心境」這回事值得思考,因為這是唯一能夠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或許決定時會看見很多方向和限制,但更重要的是下決定與決定之後的心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