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感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感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11-05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從「人」的角度重新理解死刑

※本文同步發布於方格子

2021年10月30日萬聖節之夜,日本東京電車上發生隨機持刀傷人及縱火事件,犯罪者是一名24歲的男子。當這則新聞出現在眼前,台灣人或許都會想起鄭捷。

七年前,2014年5月21日,21歲的鄭捷在臺北捷運列車上持刀行兇,共造成四死二十四傷。此事件引起軒然大波,曾有段時間人們都在議論其恐怖,同時,死刑存廢議題也受到關注。然而,我們究竟對死刑及犯下死刑之罪的人有多少了解?

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呈現了三名死刑犯——同時是三個家庭的兒子——的故事:第一位A,殺害國中同學並勒贖,已經死刑定讞,仍在看守所等待執行;第二位陳昱安砍殺父親,2013年死刑定讞,2019年於看守所自殺;第三位即是鄭捷,於2016年執行死刑。


2021-09-02

《期末考》:如何換取人生難題的解答?

 「為什麼事事不順?為什麼這些問題要找上我?」在人生路上,我們或許都曾經遭遇這種時刻,難題接踵而來,卻不知如何作答。郭珍弟導演的作品《期末考》便以一位偏鄉代課老師在學期末面對家庭與學校窘境的故事,寫實地回應了這般處境。

期末考 / 2021 / 郭珍弟

主角林立宏(藍葦華 飾)是位尚未考過正式教師甄試的代課老師,在自己的家鄉小校任教,下學年能否留任依然是個問號。他在準備甄試的同時,照顧著年邁體弱的阿嬤,又發生弟弟立東(吳宏修 飾)對工廠老闆積欠工資不滿,噴漆抗議而立宏出面談和解的事情,而後甚至衍生立東與朋友田雞涉嫌殺人未遂的爭議。

與家庭的狀況相互交織的,是立宏老師在學校的日常。課中學生偶有吵架、打鬧、爭執、排擠;探訪學生小盛的家,則會看見缺乏家人陪伴的孩子如何獨立生活。此外,學校招生前景不佳,未來可能縮減師資員額,遲早有老師必須離開,對立宏有好感的艾晴老師也須面對抉擇。

在觀眾看來,這像是兩條劇情線,卻是立宏的一切,我們看見立宏細微的轉變,也看見他的不變。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本文同步發布於方格子


2021-04-26

父親(The Father):獻給失智患者與家屬的情書



《父親》(The Father)由導演 Florian Zeller 將舞台劇改編為電影,除了有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與影后奧莉薇亞.柯爾曼(Olivia Colman)精湛的演出令人極為動容,亦在僅 97 分鐘的片長中巧妙運用人、時間、空間的錯置,讓觀眾從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視角感受在記憶中迷失的挫敗與悲傷。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本文同步發布於方格子


2021-01-04

靈魂急轉彎(Soul):活著就是意義本身

 

《靈魂急轉彎》此一中譯片名,一眼就能讓人聯想到《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這兩部動畫電影都由 Peter Docter 執導,其共通點在於將抽象事物具象化、形象化,成為「角色」——《腦筋急轉彎》將「情緒」形象化為樂樂、憂憂、怒怒、厭厭;《靈魂急轉彎》則將「靈魂」具象化為藍綠色的小精靈。

另一共通點則在於迪士尼皮克斯一向的強項:以簡馭繁並觸動人心。《靈魂急轉彎》並沒有太複雜的劇情,驚喜往往來自細微的巧思,動畫呈現的人物肢體與神態搭配上音樂就能讓觀眾的心情隨之起伏,加上故事的核心十分貼近人們的日常,於是簡單的道理能成為療癒又感人的觀影體驗。

不過要聊這部電影,應該還是要從這個亙古的哲學探問開始:「你相信人有靈魂嗎?」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本文同步發布於方格子


2020-11-22

《同學麥娜絲》:幻滅與浮沉才是人生常態


Plus(普拉斯)是「加」,Minus(麥娜絲)是「減」。在《大佛普拉斯》之後,黃信堯導演帶來《同學麥娜絲》(Classmates Minus),從黑白變彩色,畫面比例也調寬了,不過一貫地很鬧又很令人不勝唏噓。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本文同步發布於方格子


2020-09-22

頂尖對決(The Prestige):我們其實不真的想知道

《頂尖對決》(The Prestige)是克里斯多夫.諾蘭的第五部電影作品,最初在兩部蝙蝠俠系列之間上映(2006年),討論熱度似乎沒有延燒那麼久。不過,這部諾蘭難得改編小說、又是兄弟一個編劇一個導演、講述二十世紀初兩位魔術師相鬥的電影,實在是精彩得嚇人。如果覺得《天能》太難懂,但依然喜歡諾蘭導演呈現人性、懸疑、引人入勝的故事,那麼絕對不能錯過《頂尖對決》。

—下文將透露劇情,強烈建議觀影後再閱讀!—

※本文同步發布於方格子

2020-09-05

《TENET 天能》:因為相信所以行動

TENET / Christopher Nolan / 2020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強烈建議觀影後再閱讀,請自行斟酌—

※本文同步發布於方格子※

《TENET》展現了諾蘭非凡的想像力,最精彩的莫過於他想像了人們非常難以想像的情景:逆著原本的時間流前進。「時間」在我們目前的感知和意識中,通常猶如一條不斷前進的河流,沒有任何物質能夠逆流而上,然而,諾蘭想像了同時能有順流與逆流的情況,這正是這部電影讓多數觀眾感到燒腦的源頭,因為時間與人的行動順序開始超乎我們日常的理解。

2020-08-01

不丹是教室(Lunana: A Yak in the Classroom):傾聽與幸福的發生在當下而非未來

Lunana: A Yak in the Classroom / Pawo Choyning Dorji / 2020

電影一開始,就是穿著印上「世界幸福國家不丹」T恤的主角烏金,慵懶地被外婆叫醒。任教四年卻被認為不適任的他,要前往政府機關見部長時,仍戴著耳機,一派漫不經心。烏金喜歡音樂,夢想到澳洲成為流浪歌手,電影透過烏金不時拿出澳洲的三折頁文宣,讓觀眾看見他多麼想去海洋的另一端。但在夢想實現之前,烏金因為與政府的五年合約而不得不接受部長派遣他前往魯納納小學任教。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本文同步發布於方格子

2020-06-22

《末代皇帝》:一再禁閉的自由之門


我們都知道末代皇帝溥儀經歷的歷史,然而三十三年前的電影《末代皇帝》講述的不僅是歷史,更是一則關於自由與歸屬的故事。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本文同步發布於方格子

2020-03-01

【觀影隨筆】千日千夜:看盡一切悲傷與美

Om det oändliga (About Endlessness) / Roy Andersson / 2019

瑞典導演洛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的每個鏡頭都不可思議的美又滄桑,就像這整部電影的基調。《千日千夜》的片長僅 76 分鐘,卻是每一幕都值得細細品味,不過,對於看到劇情不斷推進與轉折才能被吸引的觀眾來說,這 76 分鐘可能不易下嚥,因為《千日千夜》裡頭沒有這些。然而,它有許多電影所沒有的凝視,凝視著人生。

(這樣的一部電影,很難說有沒有「雷」,知道了或許沒什麼影響,但我相信什麼都不看就去電影院欣賞仔細感受最好,就此來說,以下有雷,請自行斟酌閱讀與否。)


2020-01-28

《兔嘲男孩》:選擇良善與看清幻想的成長故事

Jojo Rabbit / Taika Waititi  2019
春節期間看了四部電影,除了在電視前闔家觀賞的《與神同行》兩集之外(第一集還OK,但第二集真的好難看,就先不談這兩部了),我自個看了《吸特樂回來了》當作今天去電影院看《兔嘲男孩》(Jojo Rabbit)的準備。剛好前兩天還把擱置有點久《21世紀的21堂課》讀完,發現有不少可共同談論之處。

其實在今天看《兔嘲男孩》之前,已經聽到許多好評,不過實際觀賞後,總覺得比預期普通了點,似乎少了些什麼。《兔嘲男孩》從十歲男孩 Jojo 的角度描繪二戰最後一年的德國,房間貼上希特勒海報與納粹黨徽、甚至幻想朋友是希特勒的 Jojo,雖然去參加納粹少年團,希望自己也能為「元首」盡一份心力,實際上卻只是個單純、需要歸屬感、善良而無法真正傷害其他生命的男孩。當他發現家裡竟藏著一位猶太少女,在第一時間嚇得半死之餘,其實更多的是好奇心,對猶太人的好奇,對少女的好奇。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9-11-10

觀影隨筆|既悲傷又溫暖的《陽光普照》


近年其實滿少看國片,不過當初一看到《陽光普照》的預告,就勾起了期待,很滿足的是這份期待並未落空,是在這個陽光普照的日子,觀賞《陽光普照》之後微微轉變了感受陽光的方式。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陽光普照》

2019-10-28

觀影隨筆|小丑(JOKER)——反轉人生調性為「喜劇」

Joker / Todd Phillips / 2019
《JOKER》自然不是要給觀眾好心情的電影,同時也不打算輕易給予善惡的判斷或道德偏好,所有關於這部電影的談論,都是觀眾自身對道德的詮釋,換句話說,其價值正如同許多類似故事的如實呈現便將激發觀者的辯論(形塑 JOKER 的歷程不算新鮮,同樣的探討亦可由《我們與惡的距離》延伸)。

就觀影感受而言,如果期待英雄片套路或高潮迭起的刺激感,勢必會失望;如果不敢直視展現暴力行為的鏡頭,想必會充滿恐懼。但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的演出、電影的美術與配樂絕對令人驚嘆。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9-09-29

觀影隨筆|星際救援(Ad Astra)——朝向內在的星際旅途

Ad Astra / James Gray / 2019
走出影廳時,聽到身後的觀眾似乎對於布萊德彼得主演的《星際救援》不大滿意,顯然他期待劇情更為複雜、緊湊並且聲光炫目的科幻大片,只能說期待的預設對評價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星際救援》的中文片名乍看會是一連串刺激的救援動作片,但「Ad Astra」的原意其實是「to the star」,是向著遙遠的星前行,但並非以浪漫或懷抱希望的眼光,而是兒子為了尋找父親踏上的漫長星際旅途。途中關於「英雄」、「盡忠職守」、「獨立冷靜」的定義都成了疑問,主角不得不挖掘內心的孤獨、壓抑、自私與愛,煎熬地與它們磨合,且只能藉由這樣的旅途完成。令我欣賞的是,布萊德彼得透過獨白與神情將這些內心的衝突展現得相當深刻動人,在他流淚的時刻,那種難以名狀的心痛直逼眼前。

此外,導演在劇情鋪排或畫面剪輯上也讓這些情感戲恰到好處,不流於俗濫,又足夠充分,使得主角的行動和情緒是連貫而綿密的。關於這點,我認為同樣是單一主角獨挑大樑的《星際救援》比《地心引力》更加突出。
 
於是,儘管這趟「to the star」能讓觀眾聯想到許多太空電影,諸如《2001:太空漫遊》、《太陽浩劫》、《星際效應》、《地心引力》、《登月先鋒》等等,但《星際救援》不是這些電影的排列組合,也不是老調重彈,而是全然獨立、能與經典太空片對話的新電影。
 
最後,我想補充,雖然這部電影的分級是「保護級」,但我認為應該列為「輔導級」會比較適合,有些場面還是會令人略微驚嚇,這點僅供膽子較小的人參考參考。(不過目前看過的太空片當中,還是《太陽浩劫》最嚇人。)

2019-09-13

寄生上流(기생충)——沿著階梯走上意外的最小阻力之路

기생충 / 奉俊昊 / 2019
在觀看《寄生上流》之前,只見節奏明快的預告片,和幾位朋友表示看完覺得「沈重」,便在不做準備的情況下進了電影院。觀賞後,卻發現自己沒有「沈重」之感,而是在「震驚」中細細回想導演如何用幽默和鏡頭帶出俐落的節奏感,如何鋪陳出一步又一步無法預料的驚人轉折,如何運用乾淨的意象和人物特色烘托故事主軸,不禁非常敬佩奉俊昊導演。

整部電影中,我最喜歡那場夜晚大雨。在幽微的燈光下,雨絲格外顯眼,雨水順著階梯往下奔流,流向更低更低的地方。這也令我想起「最小阻力之路」,Robert Fritz 認為所有人的生命都宛如河流,河流的形成便是不斷挑選最小阻力之路的結果,且這是自然萬物必然遵循的自然法則,這並不代表「命定論」,而是強調環境潛藏的「結構」將決定水流的方向,但「結構」是有可能改變的,於是 Robert Fritz 寫到:
一旦你創造出一個新的結構,你的生命就會興起一股全面性的動力,就像河水的水力一樣,幫你達成你真正想要的成就。直接通往那些成就的道路,就是最小阻力之路。——《最小阻力之路》
若由此看,可將《寄生上流》詮釋為在潛藏結構尚未被改變的情況下,改變只是表象,當中人物走的終究是原本結構下的「最小阻力之路」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9-04-23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理解」的距離


週末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包含後面的幕後紀實,最感動的是導演與編劇雖然企圖處理非常大且複雜的議題,但並未讓議題掩蓋人性與人的情感,短短十集處處能看見劇組試圖呈現真實的用心,好幾場戲都因為這股真實而受到演員的感染。如導演所說,這齣戲其實聚焦在「我們」。

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另一人的痛苦


正因為聚焦在「我們」,所以看見劇中的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痛苦與掙扎,真的會跟著感到疼痛。看見李大芝看著螢幕落淚,看見宋喬安哭喊「我過不去」,看見李媽媽悲痛道出:「沒人願意花20年養殺人犯!」而第五、六集喬安與大芝的衝突高峰,似乎在比較受害者和加害者誰更有資格痛苦,那時我想起《海邊的曼徹斯特》,律師對主角 Lee 說的那句話:「李,沒人能體會你的經歷,我只能這麼說。」

其實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另一人的痛苦。痛苦無法比較。

2018-12-30

觀影隨筆|《霸王別姬》——自個兒成就的天命

霸王別姬 / 陳凱歌 / 1993
今年很幸運,連看電影都有很好的收尾,收在25年前獲金棕櫚大獎的《霸王別姬》重新修復上映。

近三小時的電影放映後,我不禁在想,如果高中學中國近代史,或是讀中文系的時候,老師有播映這部電影該有多好?那會在我們心上留下多少震撼?不僅是對歷史的看見,也不僅是對藝術境界的執著,穿透其中的是對「命」的感慨。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8-12-18

觀影隨筆|從太空落地回到《羅馬》

ROMA / Alfonso Cuarón / 2018
有段時間我會寫「影評」,後來漸漸不再用「影評」二字,原因除了自覺無法給自己充裕的時間好好寫稿之外,更關鍵的是,我發現當我看完一部真正感動我、留下無比餘韻的電影,我其實無法去評論它,甚至難以用語言文字述說它,好像只剩下實際觀賞一途,才能深刻體會它的好(當然也是我的能力還不足以去評論它們。)。

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的《羅馬》(ROMA)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8-05-20

觀影隨筆|愛.慕(Amour)

Amour / Michael Haneke/ 2012
觀影後,我想起幾米《地下鐵》音樂劇當中的歌——〈她的手像一隻驚慌的鴿子〉:
她的手像一隻驚慌的鴿子,躺在我的手中
好像牠從來不動,不必一直賣力飛翔
有時候,可以就是見牠的降落
降落在另一隻閃亮的手中
他說他累了,他說他想下車,他說他——
可是地球還是不停的旋轉。
雖然中文片名用了「愛慕」兩字,但法文片名其實僅僅是「Amour(愛)」。探討「愛」的電影何其多,題材與帕金森氏症或老年照顧有關者亦不少,然而,《Amour》卻用一種看似平凡的敘事方式,刻劃極痛的愛。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2017-12-24

觀影隨筆|東方快車謀殺案


最初看到《東方快車謀殺案》的預告片,就挺想看看這部經典推理小說的改編電影。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的《東方快車謀殺案》相當著名,雖然不記得何時看過原著,不過我確實記得結局,因此觀賞電影時,只是想看看電影如何改編、欣賞眾星雲集的場面。事後看到一些評論,多將此部電影和原著或1974年電影版比較,這麼一來2017的電影版似乎就相形失色了,不過若是從未看過原著、完全不知道劇情的朋友,多半表示挺喜歡的。而我因為僅僅記得犯案手法,事先又未抱持太高期待,也挺享受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導演打造的東方快車,尤其場景與人物的美術設計、攝影效果都相當迷人,藉由改編情節特別凸顯的正義之辨與情感渲染亦能打動人心,只是推理的過程並非重點。

—下文可能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