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攝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攝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02-05

攝影者:《掌鏡》與《安妮萊柏維茲的浮華視界》

左:Anton Corbijn: Inside Out (2012)
右:Annie Leibovitz: Life Through a Lens (2007)
  當時在誠品電影院的影展看了這兩部關於攝影師的紀錄片,在那之前,我對這兩位攝影師並沒有特別的認識,卻發現自己早已看過他們的作品,有些已然是經典照片,例如U2樂團多張專輯封面和電影《控制》都是安東寇班(Anton Corbijn)的作品,安妮萊柏維茲(Annie Leibovitz)則拍下了約翰藍儂裸身擁抱妻子大野洋子的照片。

  攝影有趣的是——攝影師的性格影響了他將拍攝出什麼樣的照片。如同每位作家有自己的寫作風格,攝影也是如此。此外,拍攝時,攝影師必須與被攝者有一定的距離,然而要拍出一個人的特質,便必須靠近被攝者的生活與內心,不論是對於攝影師或者紀錄片的導演,都是如此。因此能夠從攝影師的家庭背景、生活模式、工作習慣到個性風格這樣全面、卻保留距離的紀錄與了解,實是難得,因此觀賞這兩部紀錄片時,相當感謝導演讓兩位攝影師的模樣有機會呈現在觀眾眼前。

  而我一起談這兩部紀錄片的原因,是因為安東寇班和安妮萊柏維茲同樣作為攝影師,有一些共通點,例如他們都拍攝肖像照,拍攝的對象大多是名人或樂團,但是,安東寇班和安妮萊柏維茲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
左:安妮萊柏維茲 Annie Leibovitz / 右:安東寇班 Anton Corbijn

2014-07-19

關於夢與現實的沒有分別


  最一開始,「夢與現實的沒有分別」是詩中的一句,後來這一句從詩中刪去,卻令我念念不忘,而成為攝影聯展中,我的作品題目。

  數位平台的攝影聯展,我將其視為了自己的小小畢展。當時我想著:「記得去看凝芝的畢業音樂會,以及廣告系、廣電系和數位內容學程的畢業展覽時,心裡其實有一點感動,來自於他們傾心傾力展現四年的所學所得,這是許多學系沒有的舞台,例如中文系。我們仍能在文海或道南文學獎展現,意義卻還是有所不同。」於是,我希望這是我最後能為四年生活下的註解——在夢與現實之間,一切沒有分別。

2013-04-06

到此一遊——攝影的「在場證明」


  「複製時代,原畫的價值變成在於『它是真跡』,而非其內容。這是伯格(John Berger)提出來的問題。」
  「會不會到美術館、博物館看展覽只是娛樂性的目的呢?不會想那麼多是不是『真的』?」
  「台灣很多人去看展就只是想找個地方約會,或是當假文青,伯格擔心的問題就沒差啦。」
  「請問你從何見得台灣很多人去看展只是因為那些膚淺的理由?」
  「難道有一千個人去看展,你覺得有超過五百人是為了作品本身的意義?」
  「是啊,我是這樣認為。」
  「那你真是樂觀啊。」

  以上是週一在哲學系選修課上的一些討論,我沒有錄音,只是根據印象記下來這些對話。這次上課閱讀的文本是John Berger《Ways of Seeing》(《觀看的方式》),最後的討論變得非常有趣,也讓我聯想到在「攝影與文化」的課堂上討論的「旅遊攝影」,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有異曲同工之妙。幾百年前的畫會被複製,故宮中的白玉翡翠和東坡石會被複製,東京鐵塔、巴黎鐵塔、英國大笨鐘、萬里長城、比薩斜塔......這些世界各地的景點全部都會被複製,且全拜攝影之賜,我們可以在各處的櫥窗、廣告、電視節目和商品上看到這些「東西」,它們被拍攝,被裁切,被縮小或放大,被合成,被販售,在這個時代,我們儘管只是在小小的台灣,甚至網路時代只是在家中看著電腦,也會有無數的複製圖片出現在眼前,讓它們顯得並不那麼稀奇,但因為它們依然不是「真的」,所以我們前往美術館看梵谷的畫,去故宮看清明上河圖,出國和名勝景點合照,都只因為它們是「真的」而值得炫耀,是這樣嗎?

2013-02-18

攝影與真實的記憶


  今天下午到華山,為的是捐二手相機給「童話-小小攝影家團隊」,他們為偏鄉小朋友進行攝影和藝文創意教學,並且製作明信片,能讓孩子們將自己的眼光寄出去。當初看到這個團隊在做的事情,就非常吸引我,畢竟攝影、詩文,甚至羽球,都是我稱得上「會」的事情,只是礙於時間,目前還沒有機會去參與,但我想之後總有機會的。

  然而,想說的其實不是關於「童話-小小攝影家團隊」,而是我在離開華山的路上發覺,竟然那麼輕易地就將自己的第一台相機捐出去了,甚至沒有為它拍照留念。這麼想的時候,覺得可惜,但再仔細想,我對於自己的第一台相機的印象並不著重於它的顏色、形狀或是重量與手感,而是曾經拿著它在國中校園中拍攝的畫面。那些令我印象深刻的照片,大多都不知道消失到哪裏去了,可我卻還記得,在一個下午,社團老師帶我們到實驗室,架上林林總總的量杯和量筒被斜斜的陽光照著,玻璃的邊緣和空氣中的灰塵都閃閃發光。但我不記得自己到底有沒有按下快門,不過好像有盯著老師那台單眼相機看,覺得很有趣。而我也記得同學們在操場邊走來走去,構圖著,翻找之後是找到幾張操場邊的照片,至於其他,都佚散了。

2012-01-06

第一屆政大攝影馬拉松:銅牌獎


第一組作品:你在煩惱什麼嗎
(地點:山下校區)
一個人讀書,一個人練琴,一個人賣力跑步,
努力的片刻總有挫折,但終將化作含光的永恆。

2011-09-25

The Big Issue

#1
有時候你可能會在捷運站附近看到套著橘色背心的人,他們可能很沉默,可能喊聲「大誌雜誌」,你可能會完全忽視他們,或看一眼之後繼續走自己的路,再者經過之後想著他們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