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9-01

給零經驗教師的「課程設計」課程新嘗試

轉眼就九月了,隨著疫情稍稍趨緩,八月中旬之後多了不少與人實體見面交流的機會,這些機會讓我享受每天只專注做好一件事,那就是與人互動的當下。

上週特別有感,因為台26小學堂協辦屏東縣國小初任教師研習,邀請我去上「課程設計總論」及「觀議課」。起初收到邀請我是有點猶豫的,總覺得有更多現場實務經驗的講師可能更適合,不過後來被說服的原因,是得知前來學習的老師幾乎都是「零經驗」——沒有修習教育學程,也沒有教學經驗,有些甚至連小學生的樣貌都一無所知。

2017-07-07

【教學簡報設計】為什麼需要「設計」教學簡報?


前言:為何想談「教學簡報設計」?

  起初,製作簡報只是因為各種課堂報告,針對簡報的視覺呈現有所要求和學習,也只是因為自己對於美感有些個人堅持。後來,隨著工作所需,我發現PowerPoint的用途可以不只如此。我運用PPT製作簡單的平面設計,方便夥伴修改文字;我也在課堂上運用PPT,進行閱讀、國文、攝影的教學。
  因為這些經驗,我反覆在思考教學流程、準備簡報與嘗試實踐的過程中精進,有了些許心得,例如:什麼時候需要使用簡報?如何藉由簡報節省板書和講述的時間?如何運用簡報調控教學的時間和節奏?如何以簡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甚至間接培養美感?如何結合投影、板書、實物操作,讓教學流程更流暢?……我樂於挑戰這些問題,更樂於分享目前的經驗,因此撰寫這一系列文章,期待能有更多交流 :)

2017-06-29

給學生的感謝與期許:付出真誠與願意,一起成長


  因為個人職涯規劃與選擇,前陣子告訴體育班的學生,教他們國文的日子就到這學期結束了。在最後一堂課之前,我讓學生提問,有學生這麼問:為什麼你想當「國文老師」?讀書時就有想過當老師嗎?你對我們班有何感想?教我們是什麼心情?你覺得在我們身上有找到當初想教學的感覺嗎?
  我很感謝學生這麼問,這裡頭多少透露出他們對我的好奇,以及他們想知道「我怎麼看待他們」。這些問題讓我有理由再對他們多說幾句話,儘管說得很像說教,但我也真心想告訴他們,這些想法正是這一年來我這樣實踐教學的原因,是我目前處世的態度,也是我對他們的期許。
  我在最後一堂課,坦然告訴學生,雖然並非每堂課都很順利,有時我仍會因為他們的吵鬧或太過死氣沉沉有些不愉快,但是,如同曾對他們說的,每一堂課對我來說都像一場比賽,重點不是這次贏了或輸了,而是思考比賽精采嗎?自己盡力了嗎?還有哪些可以進步的地方?最重要的不是那一堂課是否成功,而是長期來看,我們是否一起成長?而我認為,我們真的都有成長,這就是我最初「想教學的感覺」。

2017-06-24

【教學實驗室】小說課:小說曾說的那些事

嘗試以「小說」為主軸,以課本中的《紅樓夢》選文「劉姥姥」及賴和〈一桿稱仔〉為主要文本,並納入電影賞析與好書推薦,構成一系列的課程,期望藉此刺激學生思考:「人們為什麼要讀小說?」「人們為什麼要寫小說?」「是什麼讓一部小說成為不朽經典?」等問題。此篇記錄「小說課」的課程設計初衷,以及第一堂課的開場鋪墊,以及學生的一些回饋。

2017-05-06

國文課:一場「對話」之旅(下)

◎本文應「國文課 ≠ 課文國」邀稿撰寫,全文分為三大部分:
【上篇】一、教師的必經之路——為什麼師資培育無法真正教會我們教學?
【上篇】二、國文老師的多重任務——語文、文學、文化通通包辦
【下篇】三、學生期待的國文課——從感受到詮釋都是為了對話

摘要

  此篇重現訪談高中生的部分內容,看看學生到底如何看待國文課進行的種種分析、解讀、問答,而這裡頭又藏著學生怎麼樣的心態與期待?師生在作為老師又有什麼樣的方式,能逐步開展不一樣的對話?
  書寫至最後,我認為一切的起點是:師生能否相信自己與彼此的感受、經驗、想法和詮釋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這份相信,將創造出「真正令學生安心的空間」,讓師生擁有勇氣面對不一定有標準答案的討論,不再擔心自己的回應「對不對」,而是思考對話是否「精采」;不再被動的等待作者訴說某些道理,而是主動共創文本的意義與價值。在這資訊紛亂、意見多元的社會,閱讀與詮釋的能力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更真誠、更謹慎地與所有文本——無論是書本,或是生活與社會上發生的一切——好好地對話。

國文課:一場「對話」之旅(上)


前言

  雖然這周不僅要備課、要把段考考卷出完,還要打訪談逐字稿,但我還是努力響應了「國文課 ≠ 課文國」的邀稿,寫了這篇近六千字的落落長文。
   起初學長丟過來的問題涉及師培與教學現場的落差,以及「感受力」與「詮釋」如何在教育現場操作,為此我試著找出一條理路:從師資培育與教學現場的必然落差談教師的焦慮,再由此牽引出國文老師被賦予的多重任務(語文、文學、文化+知識、技能、情意)。然而,我們真正要問的,其實是「課程之父」泰勒(Ralph W. Tyler)早在1949年便提出的問題:「如果學生不打算成為某學科領域的專家,這個學科的知能能帶給他什麼?」
   如果學生不打算就讀中文系,不打算成為中華文化的研究者,不打算在閱讀一本小說之餘還進行文本分析,那麼,在國文課學習什麼,才對他有真正的貢獻?
  延續上述問題,下篇將訪談高中生的部分內容原音重現,看看學生到底如何看待國文課進行的種種分析、解讀、問答,而這裡頭又藏著學生怎麼樣的心態與期待?作為老師又有什麼樣的方式,能逐步開展不一樣的對話?
  我想,短時間內的梳理大概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卻也因此更感謝「國文課 ≠ 課文國」團隊願意向我這般小咖邀稿,真的是很好的學習!因為每一次分享,都是在對話,並且創造新的對話,而我更認為:對話是教學的本質,也是閱讀和詮釋的真諦。誠摯邀請大家一同交流喔!

◎全文分為三大部分:
【上篇】一、教師的必經之路——為什麼師資培育無法真正教會我們教學?
【上篇】二、國文老師的多重任務——語文、文學、文化通通包辦

2017-04-30

【教學實驗室】體育班的國文課——全中運相關報導比較與換位思考

  體育班因全中運(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停課三天,前後也有部分同學公假訓練或出賽。在這麼一段熱血,同時對於體育班學生別有意義的比賽時期後,馬上接著上文言文有點太慘忍,於是思考著能夠做為緩衝、銜接的課程設計。
  最後,我為各專項搜尋報導,並以兩篇並列的形式,引導學生閱讀、找出異同。此外,請學生進行「換位思考」,想想若自己身為選手,希望記者問哪方面的問題;如果是讀者,又會期待讀到什麼。完整課程運用了一節課的時間,學生看到與自身專長有關的報導,都讀得特別認真,閱讀及思考出來的成果也不錯,故在此留個紀錄~

2017-02-18

【教學實驗室】有感的詩教學:「詩意」與「意象」

本文為「樂府詩選」與「現代詩選」的前導課程【「詩意」與「意象」】的教學紀錄與省思。試圖以輕鬆的方式,融入流行音樂與廣告,讓學生感受「詩意」從何而來,「意象」又為何物,並初探讀者詮釋「象」背後之「意」,甚至成為創作者的可能性。全文內容包含:課程設計初衷、教學流程(含課用PPT)、教學歷程與實踐紀錄(含班級作品)與教學省思。

2017-01-30

【教學實驗室】廉恥:此「恥」非彼「恥」——學做清醒的人

本文為〈廉恥〉一課的教學紀錄與省思。主軸為對於「恥」及「羞恥心」的思辨,探討「恥」在現代生活的意義,以及轉化為教學的實踐。全文內容包含:課前設立的學習目標、教學流程概要、亮點學習的思索歷程與實踐紀錄,以及課後的學生回饋與教學省思,並提供個人編製的講義,歡迎自由下載。

2017-01-26

《優秀老師大不同:課堂上17件最重要的事》

Todd Whitaker(木馬文化,2013)

《優秀老師大不同:課堂上17件最重要的事》是本輕薄、文字簡潔、舉例得宜的教學書籍,可以再很輕鬆的心情下,快速閱讀完畢。作者藉由對「優秀老師」的觀察,以及其自身的教學與教育管理經驗,簡明扼要地寫下好老師會做到的事情,有些事情對老師而言可能再熟悉不過,但不致流於陳腔濫調。我認為其中亦有值得一再提醒自己、可加以檢視自身的提點,頗適合剛開始累積教學經驗的老師閱讀省思

以下我以自身觀點整理書中重點,隨記我的想法或經驗,並摘錄書末整理的17件事。

2017-01-19

成績的背後

能力不錯的學生,就算平時沒有認真投入課程,基本上也不太可能被當。然而,能力沒那麼好的學生,必須認真投入課程,並且盡量不缺交作業,才能確保過關。對國文感到困難的學生,即便嘗試努力,但若不夠細心,或無法維持積極,也很可能不及格,而最後可想而知,他們很可能慢慢全部變成消極者。或許就是這個原因,讓我容易對有著聰明腦袋卻不認真的學生感到不滿......
  計算學生的學期成績後,有一些揮之不去的思考。
  三次段考各佔15/15/20,平時成績則佔總成績50%,各項成績列在excel上就可以一目瞭然看出學生在考試與平時參與的情況大致是如何,與自己上課時留下的印象來比對,可大致歸納出幾類學生。

2016-11-11

心中理想的教學風景

我心中理想的教學風景,是師生彼此尊重、教學相長,學生有表達需求、與老師溝通的空間,老師也能表達感受、傳達期望......

2016-10-26

【教學實驗室】體育班的國文課——了解特質、傳達期許、建立原則

  記得接到來自母校的電話時,我幾乎毫無猶豫,選擇接下了高一體育班的兼課教師一職。經過了一個月的相處,現在特別想沉澱省思一番,也為目前所做的嘗試留下紀錄。就從第一堂課與班級經營開始吧!

2016-07-16

為什麼要寫作業?

photo source: http://www.taopic.com/
  前些時間學期即將結束,一位在蘭嶼教書的朋友敘述了自己與一個孩子的對話。那個不寫作業的男孩,面對堅持要寫作業的老師嘆了氣,問老師:「到底為什麼要寫作業?」「我寫得很累,你要改也很累,那為什麼還要出作業?這樣不是自找麻煩嗎?」面對孩子的問題,老師雖然一時語塞,但她看著孩子的雙眼,告訴他:「如果不會,那我們一起寫吧。」
  「到底為什麼要寫作業?」面對這個問題,老師與家長們會怎麼回應呢?或許每個人心裡都有各自的答案,不過,我不禁也想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問這樣的問題?學生不喜歡寫作業的原因會是什麼?

2016-05-30

議題討論設計:制服與服儀管理的那些事

  當教育部宣布往後「不得將學生服儀規定作為處罰依據」,出現了各種支持、反對、歡呼或煩惱的聲音,相關新聞與評論也層層疊高。其中,有些人會抨擊對這項新規定不滿的人,批評他們迂腐、保守等等,而這些被批評的人,大多是在職教師,然而,我認為校方或教師是要面對第一線所有麻煩的人,在沒有任何支持的情況下,會感到困擾而產生反彈的情緒是很自然的,在第一線能夠看到問題冒出來,卻不見得已經想到方法去應對,同時仍然承擔著教育學生的責任,想必老師們內心也很複雜。
   因此,我思考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作為這件事的教育機會,提供老師參考,讓老師能夠藉由引導學生一起思考這個議題,進而建立一個班級、一個學校的常規共識,促使衝突並不只是壓抑在權威之下,而是在思辨與溝通中進行交流、達到平衡。基於這樣的想法,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可做模組化的抽換、組合,歡迎任何有興趣的教師自由修改運用!由於是第一次做這樣的嘗試,所以也期待老師們提供建議,甚至是分享實行的狀況與感想 :)
—欲見問題設計之思考脈絡,以及可如何進行討論等想法,請按Read more—

2016-01-30

我看105年學測作文題目及其相關評論

105年大學學測國文科非選擇題引導寫作(試卷截圖
  學測的第一個考科就是國文,當天我去考場看看學生,十一點二十分鐘響後,學生陸陸續續回到休息室,除了打氣,不免還是要問問考了什麼,只見學生個個都對我說:「我看到非選的題目都傻眼了!愣了兩分鐘才開始寫!」

  什麼題目讓學生愣住了?學生為什麼會愣住呢?原來,第一是非選擇題的一、二大題史無前例地完全和古文三十篇無關;第二是第三大題的題目「我看歪腰郵筒」和過往的題目類型差異很大。這樣「別出心裁」的作文題目確實引發熱議,不少評論接連刊出,褒貶皆有,各自陳述「我看105年學測作文題目」的看法或評論。
  綜觀來看,正面評價大抵肯定題目走向的改變,從偏重抒情或感悟,轉為重視觀點與論述;反面評價則多針對「歪腰郵筒」這一時事實在太「小兒科」,能發揮的切入點再怎麼多,也很難顯得豐富又有深度。此外還有一類評論,較針對作文的文體與目標討論,抒情、敘事和議論是否需要在作文中取捨?又延伸出另一問題。

  一一拜讀各篇評論後,決定在此整理不同的觀點,也記錄自己的想法,試寫「我看105年學測作文題目及其相關評論」囉!

2015-12-26

《教師效能訓練》: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5項訓練(下)

湯瑪斯.高登《教師效能訓練》
(2013新雨出版

如何有效的建立教導者與學習者之間的關係,
無疑是愉快教學中最具影響力的一環。
——

《教師效能訓練》的內容很豐富,也頗有價值,我將其重點分為五個部分,並分為上下兩篇分享,上篇為前三項訓練:
  一、了解自己的「接納線」
  二、小心「十二種溝通絆腳石」
  三、積極聆聽—捕捉弦外之音、表達「我訊息」

  此篇為下篇,接續上篇,分享後兩項訓練:
  四、一起找出我們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吧!
  五、成為一個「有效的顧問」

  接下來,即分享後兩項訓練的內涵,與我的一些想法或啟發。

《教師效能訓練》: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5項訓練(上)

湯瑪斯.高登《教師效能訓練》
(2013新雨出版

如何有效的建立教導者與學習者之間的關係,
無疑是愉快教學中最具影響力的一環。
——

  湯瑪斯.高登最主要的兩本著作是《父母效能訓練》《教師效能訓練》。他所謂的「效能」,建立在「良好的關係」上。為了創造良好的關係,「溝通」就成了關鍵的課題
  在《教師效能訓練》中,高登說明良好的師生關係應該是:
  • 坦白或明朗,誠實無欺
  • 關心,彼此都知道自己為對方所重視
  • 彼此互相信賴
高登也強調個體的獨立性,兩方互動相處時,應「允許另一方成長並發展其獨特的個性與創造力」,且彼此適應對方的需求。不過,我們都知道,在「父母與孩子」及「教師與學生」這兩種關係中,因為身分本身就產生了權力與期待的落差,所以要達到理想的互動關係,其實有賴自我覺察、學習和訓練。而《教師效能訓練》便提供了一些方法,我將其分為五個部分:
  一、了解自己的「接納線」
  二、小心「十二種溝通絆腳石」
  三、積極聆聽—捕捉弦外之音、表達「我訊息」
  四、一起找出我們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吧!
  五、成為一個「有效的顧問」

接下來,就分享這五項訓練的內涵,以及我的一些想法或啟發。由於資訊量頗大,文章會拉得很長,故分為上下兩篇分享,上篇為前三項,下篇為後兩項。此篇為上篇。

2015-10-24

改作文錯了嗎?怎麼改作文更好?

轉自黃武雄臉書文章
最近因為黃武雄老師分享一位教師改學生作文的照片,並加以評論,再度引起一些討論。然而,討論經常圍繞在「學生和老師誰寫得比較好」,或論及在這樣的批改與作文教學氛圍下,難怪學生的寫作能力不佳。

  不過,只看到這麼一張照片,其實就只能從照片中的訊息來討論。若單純比較學生與老師寫的文字,其實並不容易辨其優劣,將爸爸譬喻為一棵樹,或以轉化寫自己沾染父親的氣質,各有其優點。比較的基準不同,也會影響評價。因此,我認為不太適合針對學生還是老師寫得比較好來評論。

  但是,今天老師是出題者與批改者,事情就沒那麼簡單了。首先,老師決定這個題目時,是否有訂定學習目標與能力要點?告訴學生時,有沒有將寫作重點完整傳達?其次,老師有無依據學習目標設定批改的標準或方式?批改的內容有沒有合乎學生的原意?批改時有沒有清楚表達建議學生改進的地方為何?最後,老師是否期望學生仍舊喜歡書寫?

  我認為,老師面對學生的作文或較開放性的作業時,實在不應紅筆一劃,全盤否定。全盤否定將造成的,是學生對寫作的畏懼或厭惡,我相信這是老師們不願看到的,一旦畏懼了、厭惡了,是更不可能寫出任何好文章了。改作文,最重要的首要工作應該是鼓勵,無論學生寫得如何,都要找到一個,甚至兩至三個優點,肯定學生的創意、用心或努力。而後是給予建議,如果老師有明確說明這項寫作練習的要點,批改時應該可以提點學生未能達成的目標,亦可建議改進的方向,如果可以不寫出自己認為好的句子就盡量不寫,因為任何人的寫作都不應該被範例限制,若要寫,可特別告訴學生:「這是老師的想法,給你參考,我更期待你再與老師分享自己修改的版本喔!」是的,最後不妨給予學生期待,讓學生有再次思考、修正、進步的空間和機會,很可能幾次修改後,會出現令人驚豔的作品呢!

  如果學生喜歡書寫,必然得在批改作文時多下點功夫、多花點心力,多鼓勵,再建議,千萬別大筆一揮就抹去學生努力的痕跡。

2015-05-23

【國文實驗室】典論論文:那件讓你想全心投入、盡己所能為它努力的事


  十天的短期代課機會,是我在半年的實習之後,第一次站上講台進行教學。十天、兩個班、共十七節課,要上完《典論論文》整課與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在開始代課之前,我去了學校三次,試教給老師看,也與老師討論教學及瞭解班級狀況,備課自然不用說,將自己準備好,是站上講台必要的責任。

  不過,這幾堂課下來,我經常在思考的並不是教學的內容,而是班級經營
  當我在教室裡就是那唯一一位真正的老師,而非實習老師時,如何掌握全班的狀況,從而調整教學方式與步調,是最重要的任務。而且,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獨自面對——當全班同學都非常精神不濟,因狀況外而答非所問;當進行討論時,有一群女同學自拍起來;當學生低著頭滑手機滑不停,或進入夢鄉;當有人聊天聊得太開心,甚至玩不知哪來的劍玉玩到掉到地上;當有人在讀的是下一節要用的書,而完全沒有進入課堂;當有幾個學生時常遲進教室,或者缺席......不過九堂課,我卻已看到了實習時未曾見過的課堂風貌。
  我不斷地想:如何才能讓學生打起精神上課?如何才能吸引同學投入課堂?如何才能讓最多學生有好的學習品質?如何提醒睡覺、玩手機甚至聊天的學生?如何不耽誤進度,又將學生應理解的東西教給他們?不過九堂課,我已試過用PPT上課、用黑板上課、請學生翻譯、抽籤問答、分組討論及發表,也不免配合教學內容,帶上幾句有著些許說教意味的話語。

  今天其中一個班已經上完《典論論文》的課文,我讓他們討論了一個問題:「曹丕為什麼要在最後一段來個古今對比,並批評今人『不強力』?和第三段批評『貴遠賤近』,及第四段寫『氣不可力強而致』有沒有自相矛盾?」其中有一組這樣回答:
雖然作者表示個人的先天才氣、性情或清或濁不是勉強就可以獲得的,但是現代人大多不知努力自勉,是連自我努力都未做到,只知崇尚古代而輕視當今,又常受外物而影響,失去了古人害怕時間白白流逝而努力認真自勉的精神。
看到這個答案,我非常欣喜,因為這正是我在《典論論文》這堂課中,最想傳遞給學生的道理。曹丕雖然說一個人的才氣是先天所決定,但是並沒有否定努力的價值,事實上,若沒有為己志努力,就是徒然浪費自己的天賦,所以他才會為才華洋溢卻「遺千載之功」便逝世的建安七子萬分感嘆:「斯志士之大痛也!」

  課堂最後,我又給了學生一個問題:「請想一想,有沒有什麼事情,無論處境如何,你都想全心投入、盡己所能地為它努力呢?」我將麥克風傳下去,請學生選一件事回答,若想不到,要說「沒有」。
  很多學生說「沒有」,或許真的還沒想到,或許是害羞,但也有學生說了幾個單純的事,像是讀書、唱歌、英文、快樂生活,或是環遊世界、高空彈跳、賺錢......傳完一圈,我並沒有要為他們的想法做評價,我只說:「希望有一天,你們都能找到一件事,讓你能夠堅定地告訴別人,那就是你最想投入的事。」

  最後,學生轉而問我:「老師!那妳呢?」

  「我最想全心投入,盡我所能為它努力的事情,就是當老師這件事。」
  這是我早就想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