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30

休息換宿有感: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這兩週在花蓮最南端富里鄉的教育空間共下寮換宿,偶爾以火車代步,去玉里、池上、關山探訪未經之處,最常被問的是:「你有想移居嗎?」

我確實挺喜歡在富里的生活,即使有時不便利,卻能體驗到台北沒有的親近感。例如與土地及大自然的親近,山林與稻田是那麼靠近,多數房屋不超過三層樓而露出了天空,輕易就能望見山間雲瀑。還有人與人之間的親近,很容易認出見過的人,餐廳往往就像別人家的飯廳,而且在這個環境裡,我變得能自然地開口詢問陌生人:

❝ 這附近有鎖匠嗎?
❝ 這隻貓幾歲啦?
❝ 老闆你開店多久了?
❝ 請問香蕉和橘子怎麼賣?
❝ 爐台火點不起來,怎麼辦?(我打給瓦斯行問XD)
❝ 我發現我沒帶錢包,可以等一下來還嗎?

離開都市後,我似乎不再像個內向人,膽子變大了。這兒不擁擠壓迫而自在慵懶的步調,令人每天都很放鬆。不過,正因這趟整整兩週的換宿,我清楚目前的自己還是更希望能常見到自己的家人伴侶。事實上,這是我第一次離家超過兩週,此前最長紀錄是去印度參訪十二天,這回有將近一週這空間只有我一人獨住(主人都出差了),也是前所未有。

當初打算來換宿,最主要即是想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型態,做些自己並不熟悉的事情。事實證明,換個環境,能看見未見得或被忽略的自己。任由新的經驗發生,意料之外宛若上天安排,在這裡巧遇的人事物讓我明確感知自己的改變。它們映照出的內在轉變,都一致指向同個主題——選擇貫徹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2021-11-05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從「人」的角度重新理解死刑

※本文同步發布於方格子

2021年10月30日萬聖節之夜,日本東京電車上發生隨機持刀傷人及縱火事件,犯罪者是一名24歲的男子。當這則新聞出現在眼前,台灣人或許都會想起鄭捷。

七年前,2014年5月21日,21歲的鄭捷在臺北捷運列車上持刀行兇,共造成四死二十四傷。此事件引起軒然大波,曾有段時間人們都在議論其恐怖,同時,死刑存廢議題也受到關注。然而,我們究竟對死刑及犯下死刑之罪的人有多少了解?

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呈現了三名死刑犯——同時是三個家庭的兒子——的故事:第一位A,殺害國中同學並勒贖,已經死刑定讞,仍在看守所等待執行;第二位陳昱安砍殺父親,2013年死刑定讞,2019年於看守所自殺;第三位即是鄭捷,於2016年執行死刑。


2021-10-13

讀《成功的反思》:何謂成功,以及我們想要的社會?

以下敘述,你同意幾項呢?

  1. 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切都看自己怎麼做。
  2. 一個人的成功反映他具備的才能和付出多少努力。
  3. 成功仰賴教育,仰賴提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以及不輟的努力。
  4. 當獲得成就的機會完全不會受到個人出身背景的影響,只以才能和努力來決定,這樣就是公平的。
  5. 機會平等的話,只要有才能加上努力就可以成功。如果失敗了,表示個人的才能或努力不夠。
  6. 我的成功和成就是我自己掙得的,也是我應得的。
  7.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全責。因為個人因素而失敗的人相較不值得被幫助。
  8. 國家的目標是讓GDP不斷成長,成為富足的社會。
  9. 在資本主義的世界就是必須不斷競爭,所以我們需要讓自己與孩子很有競爭力。

無論你同意幾項,或是多麼同意(或不同意),只要有引起一絲遲疑,都非常適合閱讀政治哲學大師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的新書《成功的反思》(The Tyranny of Merit),慎思他如何向以上觀點提出嚴厲的挑戰,以及對我們不知不覺內化的信念下戰帖。

2021-09-30

從電玩遊戲看見世代與自己的轉變

大家都怎麼看待「電玩」呢?

前陣子我和哈士奇剛玩完一款令人非常盡興的遊戲,那強烈的新鮮感和大開眼界的感受就像我第一次去迪士尼樂園,驚嘆一個世界可以被建造得如此有趣,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體驗。不禁回想近三年自己真是突破性的玩了各式各樣的遊戲……


2021-09-02

《期末考》:如何換取人生難題的解答?

 「為什麼事事不順?為什麼這些問題要找上我?」在人生路上,我們或許都曾經遭遇這種時刻,難題接踵而來,卻不知如何作答。郭珍弟導演的作品《期末考》便以一位偏鄉代課老師在學期末面對家庭與學校窘境的故事,寫實地回應了這般處境。

期末考 / 2021 / 郭珍弟

主角林立宏(藍葦華 飾)是位尚未考過正式教師甄試的代課老師,在自己的家鄉小校任教,下學年能否留任依然是個問號。他在準備甄試的同時,照顧著年邁體弱的阿嬤,又發生弟弟立東(吳宏修 飾)對工廠老闆積欠工資不滿,噴漆抗議而立宏出面談和解的事情,而後甚至衍生立東與朋友田雞涉嫌殺人未遂的爭議。

與家庭的狀況相互交織的,是立宏老師在學校的日常。課中學生偶有吵架、打鬧、爭執、排擠;探訪學生小盛的家,則會看見缺乏家人陪伴的孩子如何獨立生活。此外,學校招生前景不佳,未來可能縮減師資員額,遲早有老師必須離開,對立宏有好感的艾晴老師也須面對抉擇。

在觀眾看來,這像是兩條劇情線,卻是立宏的一切,我們看見立宏細微的轉變,也看見他的不變。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本文同步發布於方格子


2021-09-01

給零經驗教師的「課程設計」課程新嘗試

轉眼就九月了,隨著疫情稍稍趨緩,八月中旬之後多了不少與人實體見面交流的機會,這些機會讓我享受每天只專注做好一件事,那就是與人互動的當下。

上週特別有感,因為台26小學堂協辦屏東縣國小初任教師研習,邀請我去上「課程設計總論」及「觀議課」。起初收到邀請我是有點猶豫的,總覺得有更多現場實務經驗的講師可能更適合,不過後來被說服的原因,是得知前來學習的老師幾乎都是「零經驗」——沒有修習教育學程,也沒有教學經驗,有些甚至連小學生的樣貌都一無所知。

2021-08-01

「這就是勝負的世界」——東京奧運雜感(2)


這幾天真的很常看比賽緊張到快忘記呼吸,對於真正在賽場上的選手來說,那些壓力、著急、期待、亢奮、掙扎、膠著想必更是難以言喻。

一週內許多選手都創下自己或台灣歷來最佳紀錄,無論最終是第幾名、拿什麼牌,都非常令人振奮與敬佩。

雖然這麼說,不過總是在追求更高、更遠、更強大的運動選手們,往往不會就此滿意。失誤了會自責,輸了會難過,好想贏好想贏的渴望會帶來不甘心(想到小戴現在的心情就覺得有點心疼),不過就像莊智淵說的,「只要我能夠站上場,失誤沒有關係,我就慢慢的去累積,在局跟局之間累積,然後不斷的去掙扎,再掙扎,慢慢前進……」

不只如此,其實運動員都是在每一場比賽之間,日日月月年年不斷累積,持續前進著。令人敬佩的從來就不只是取勝的一瞬一刻。

2021-07-27

「這就是勝負的世界」——東京奧運雜感(1)


這幾天滿認真追奧運,光是台灣選手參加的羽球、桌球、柔道、跆拳道、射箭、拳擊、舉重、游泳、射擊、輕艇、體操等,賽程列出來、一一找到直播並觀看比賽,一天就過了。

很多比賽不會只看台灣選手,多少會看到前後其他選手的較勁,例如看了幾場跆拳道、柔道、拳擊,漸漸可以發現就算都是某種對打,各項目的規則、得分機制、目標或戰略都相當不同。也經常因此「看不懂」,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得分或被判黃牌,不過我想這就是很好的機會,可以更了解一個運動項目。

不僅如此,找些不熟悉的運動項目收看,可以認識更多。這次稍微看了輕艇、滑板、水球、擊劍、風帆、衝浪、公路自行車,都覺得好有意思,不時驚嘆:「原來是這樣比賽的啊!」「看起來好難!好厲害!」

當然許多時刻是想替台灣選手加油,像是剛剛看莊智淵比賽,緊張得心跳加速。我知道自己是因為稍微了解這些選手的故事,才更希望他們能夠取勝晉級,不過我相信每一位來到奧運的運動員都有很不簡單的經歷,其實看著運動員極其認真的表情,往往就會為之動容,無關乎他們來自什麼國家。

2021-06-19

反思自己的「冒牌者」心態——讀《冒牌者症候群》

「我只是運氣好矇到。」

「這沒什麼,其他人也可以做到。」

「我只是真的很努力,真不想被發現真面目。」

「這都是場面話。」

當成功與讚美來到眼前,你心中也有過這些聲音嗎?


2021-06-03

什麼是「適應障礙 」?——讀《壓力,努力撐過就好嗎?》

岡田尊司《壓力,努力撐過就好嗎?》這本書中第一次看到這個詞,感謝作者前言就單刀直入談許多壓力反應是「適應障礙」,例如孩子拒學、工作倦怠、逃避某些事物而對其他東西成癮。有趣的是,「適應障礙」的特徵是脫離原本不適應的環境就能復原,所以可能週末出去玩生龍活虎,一要上班就不可自拔的陷入憂鬱焦慮。

2021-05-31

寫給即將歇息一會的自己

五月的最後一天。通常,這個季節是忙碌的,正準備進入每年工作量的最高峰。不過此刻的我難得有點清閒,可以想著如何把內心的許多東西,都像臥室的枕頭被單難得攤出來曬曬太陽。

2021-04-26

父親(The Father):獻給失智患者與家屬的情書



《父親》(The Father)由導演 Florian Zeller 將舞台劇改編為電影,除了有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與影后奧莉薇亞.柯爾曼(Olivia Colman)精湛的演出令人極為動容,亦在僅 97 分鐘的片長中巧妙運用人、時間、空間的錯置,讓觀眾從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視角感受在記憶中迷失的挫敗與悲傷。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本文同步發布於方格子


2021-01-04

靈魂急轉彎(Soul):活著就是意義本身

 

《靈魂急轉彎》此一中譯片名,一眼就能讓人聯想到《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這兩部動畫電影都由 Peter Docter 執導,其共通點在於將抽象事物具象化、形象化,成為「角色」——《腦筋急轉彎》將「情緒」形象化為樂樂、憂憂、怒怒、厭厭;《靈魂急轉彎》則將「靈魂」具象化為藍綠色的小精靈。

另一共通點則在於迪士尼皮克斯一向的強項:以簡馭繁並觸動人心。《靈魂急轉彎》並沒有太複雜的劇情,驚喜往往來自細微的巧思,動畫呈現的人物肢體與神態搭配上音樂就能讓觀眾的心情隨之起伏,加上故事的核心十分貼近人們的日常,於是簡單的道理能成為療癒又感人的觀影體驗。

不過要聊這部電影,應該還是要從這個亙古的哲學探問開始:「你相信人有靈魂嗎?」


—下文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本文同步發布於方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