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3

讀《成功的反思》:何謂成功,以及我們想要的社會?

以下敘述,你同意幾項呢?

  1. 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切都看自己怎麼做。
  2. 一個人的成功反映他具備的才能和付出多少努力。
  3. 成功仰賴教育,仰賴提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以及不輟的努力。
  4. 當獲得成就的機會完全不會受到個人出身背景的影響,只以才能和努力來決定,這樣就是公平的。
  5. 機會平等的話,只要有才能加上努力就可以成功。如果失敗了,表示個人的才能或努力不夠。
  6. 我的成功和成就是我自己掙得的,也是我應得的。
  7.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全責。因為個人因素而失敗的人相較不值得被幫助。
  8. 國家的目標是讓GDP不斷成長,成為富足的社會。
  9. 在資本主義的世界就是必須不斷競爭,所以我們需要讓自己與孩子很有競爭力。

無論你同意幾項,或是多麼同意(或不同意),只要有引起一絲遲疑,都非常適合閱讀政治哲學大師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的新書《成功的反思》(The Tyranny of Merit),慎思他如何向以上觀點提出嚴厲的挑戰,以及對我們不知不覺內化的信念下戰帖。

這本書在談什麼?

最近剛讀完,原文書名有著更強烈的措辭: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可直譯為「才德的暴政:什麼可以成為共善?」Merit 是指人的成績、績效、功勳等表現,並且蘊含了以個人才能與努力為結果的意思。Meritocracy 在書中被譯為「才德至上」或「才德制」,也就是以個人才能與努力為評判成功標準的體制。

閱讀過程中有很多的思考,也還在不斷消化與整理,就先分享 超級歪 SuperY 很棒、很清楚的介紹影片:

之前與一位老師聊到這本書,老師提到這本書似乎不如作者爆紅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引起那麼多討論,我們認為可能是因為才德至上的思想已經太深入我們的生活,人們要去挑戰自身既有的觀念本來就不容易。此外,更可能是因為當今社會下太多制度、政策、經濟利益都和這個思想密切關聯,因此探討起來格外容易引起爭論,尤其是對於在這般遊戲規則下的贏家而言。


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

不過,我覺得桑德爾這本書最打動我,或提醒我的地方,在於以下四點:

一、機會平等、才德為準並不等於社會平等

桑德爾透過很多方式論述當代提倡的「機會平等」,並沒有創造出真正平等的社會。他指出近年美國政治家尤其愛談「人人只要循規蹈矩努力工作,就只有才能決定你能爬多高」,這正是「才德至上」的思想,認為讓種族、性別、身份背景不再影響人們獲得成就的機會,就能夠平等。然而,美國的貧富差距與學歷歧視卻越演越烈,畢竟,這套論述的目標是讓人人都有公平的機會,而非創造更平等、縮短階級落差的社會。

而且人們還忽略了,一個人擁有什麼樣的才能或天賦,以及他所處的社會有多少可努力的機會,也都是機運的一部分。因為才德至上的思想太過強烈,人們不斷追求機會平等,講究公平,然後將此情境下的失敗者顯得更加咎由自取。成功是因為我才能出眾、努力不懈,失敗就只能怪自己。桑德爾認為這讓成功者更傲慢,底層者更受屈辱

若才德至上是理想,那落敗者永遠能怪罪制度;若才德至上是事實,那落敗者變被誘導著怪自己。(P.132)

依據才德給予工作與機會不會減少不平等,只是讓不平等改以能力為標準重新洗牌,而且這樣的重新洗牌會讓人認定自身處境是自己應得的,進而拉大富者與窮人的差距。(P.184)

二、「謙遜」是此刻無比需要的公民德性

正因為桑德爾有第一點的論述,因此「他強調謙遜(humility)是此刻無比需要的公民德性。畢竟,憑著才能和努力在才德體制中獲勝者,往往也是多少託他人之福,或者是命運的偶然。我們愈覺得一切都是個人成就,就愈難學會謙遜,而少了感激和謙遜,就愈難以追求共善。」(在此引用張鐵志推薦序的文字)

這也讓我想起《異數》(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以數據和實例揭示成功不只是靠個人的努力或天份,還有極大關鍵因素在於機會與遺澤。而我們都應該從哲學觀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是否真的貫徹謙遜,並再次提醒自己多麼幸運。

三、「共善」需要公民共同探討與實踐

承襲著上述,才德至上的體制讓人容易覺得一切都是自身努力或天份換來的,這種應得感或菁英傲慢,讓人難以產生與社會「休戚與共」的感受。也因此,桑德爾強調「共善」(Common Good),更認為公民應該一起思考和討論社會要追求的「共善」樣貌究竟為何?

我們的社會該共同追求的究竟是 GDP,還是健全良善?而政府作為關鍵角色,應該鼓勵什麼樣的貢獻?我們作為社會上的一份子,又如何真正的貢獻於「共善」,而不是僅追求財富與成就?和家人討論中,爸爸收斂出這一句:「作者強調『共善』,而非『共富』。」這便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四、別用科學資訊迴避價值判斷

書中,桑德爾也提到「技術官僚」,指的是崇尚科學、專家、事實至上的政治判斷,經常是看似中立客觀,卻無法回答真正的公民問題。其舉例許多政治人物會聲稱民眾擁有的資訊不夠多,所以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但是,一來許多資訊掌握在政治界,本就會有資訊壟斷的問題;二來這說法不斷強調民眾缺乏專業,突顯政治人物的傲慢;更甚者,政治人物都以此迴避自身的價值判斷,彷彿一切都可以用科學邏輯計算出最好的選項。

桑德爾便提醒讀者,諸多選擇來自價值判斷,我們應該對此有所覺察和討論。而我認為不只是政治,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本書還有許多內容值得深思探討,還需要很漫長的時間去思辨,畢竟哲學議題總不是非黑即白,卻是能引導我們跳脫日常慣性與社會框架的機會,我認為這正是公民教育中真正有意義的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