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值得來分享一下這本書——
《失控的努力文化: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讓人無法好好休息》
Do Nothing: How to Break Away from Overworking, Overdoing, and Underliving
為什麼我們一天工作八小時?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人們普遍是一週工作五天、一天工作八小時?這本書追溯了歷史:
在工業革命之前,多數人務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工作不超過八小時,有些季節沒得工作,一年之中可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慶典、宴會、休息。
然而,工業革命改變了一切,人力大量送往工廠,工匠的器具變成雇主所有,有了電燈就可以無視黑夜降臨,人們的工作時間被不斷延長,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用工時換取金錢。雇主的權力擴張和壓榨演變成社會問題,於是有人起身反抗,直到1915年,烏拉圭成為第一個確立一日工作八小時的國家。
換句話說,現今的工時政策,不過是一兩百年內的事情。而在制度之外,更巨大的改變是人們看待時間的方式。
我們還能接受 Do Nothing 嗎?
在過去兩百年內,「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出現並深植人心,加上天主教教導信眾「必須把工作做好,才能上天堂」,怠惰是七宗罪之一,努力工作逐漸變成世人的信仰。
崇拜效率、求取生產力、為了換取報酬而做,我們似乎逐漸忘了怎麼「為了事情本身而做」,或者只是「什麼都不做」。無關生產、報酬或附加價值的事情都被貶值,更別說 Do Nothing 顯得多麼浪費時間。
或許有人會說,難道要讓大家每天無所事事嗎?書中的這段話應該能夠回應:
我想要表明,從一開始我就認為找機會改善自我是件好事,那是很棒的動力。但就像運用科技一樣,問題不在於工具,而在於過度使用。進步是好的,但用不著時時刻刻想辦法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如果你正在找尋最快速學習吉他的方法,是因為還得擠出時間做瑜珈、研究生酮餅乾配方和自製木炭面膜,那麼更沒有時間讓你做自己了。(第五章)
事情不是全有或全無,關鍵在於——
- 為什麼我們會熱衷於找出最有效率的方法來完成「每件事」?
- 為什麼我們要填滿所有時間,不管是自己的或孩子的?
- 為什麼我們無法停止「充分利用每一分鐘時間的慾望」?
- 為什麼我們閒適時會感到不安?
這些心理狀態,加上科技工具的推波助瀾,工作與非工作時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更容易相互越界。所有短暫的空檔也被社群媒體侵佔。原本,科技工具不是要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變得更輕鬆嗎?然而,當科技幫助我們提昇了效率,多出來的時間只會繼續被填滿。
如果我不想繼續這樣下去,可以怎麼做?
作者寫下了六個建議,希望能幫助讀者收回自己的生活。
- 挑戰你的認知:相信自己有時間,會比相信自己忙到爆更能減少壓力,讓我們找回心理的餘裕。
- 讓媒體推出你的社交生活:社群媒體讓我們容易看到人們很棒的一面(還有一堆世界前1%的名人),以此為標準做比較,就會覺得自己總是很失敗。(和馬斯克這種人比豈不是讓人無地自容)
- 起身離開你的辦公桌:就數據來看,超時工作通常只能讓薪水微幅增加6~10%,而且更多的錢不會讓你更快樂。
- 投入於空閒時間:工作時間結束時,要避免任何工作訊息的跨界,因為這樣才能真正讓大腦休息,「當大腦不被指揮去解決某個問題或完成某項任務時,它會積極重組我們的記憶和情緒圖塊。」
- 建立真正的連結:和人面對面談話、用微笑問候遇到的人、幫助他人、與團隊一齊做決策,這些都對我們心理健康有益。
- 眼光放長遠:專注於最終目標,而不是手段性目標,重點不在於一定要做到某件事,而是持續朝理想的方向前進。
最後,如果春節想要好好休息,修復自己的心與大腦,相關研究表示:
有效休息的一個關鍵要素是心理鬆脫(psychological detachment),指的是從心理上脫離工作思維。藉由轉移我們的注意力,這種鬆脫幫助我們直接減少造成疲勞的工作要求,並且自然的恢復。
簡單來說,就暫時不去規劃任何事吧!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自然會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