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5

觀影隨筆|銀翼殺手2049


還沒看1982年的經典作《銀翼殺手》,我就先看了《銀翼殺手2049》。或許正因那日觀賞沒有經典的光環、預設或比較,反而對《2049》本身留下強烈的感受。它不是快節奏的科幻動作片,而是慢節奏的呈現一個未來世界與(仿生)人的心理。如果細心品味,那樣的慢並不會帶來不耐,而會成為絕佳的情緒鋪墊。也無須擔心直接觀賞《2049》會看不懂,因為觀賞時心中會有的疑問大多和之前發生的事沒有重大關聯,電影本身終會撥雲見日,才得以自成一格,而且會讓人更好奇35年前《銀翼殺手》如何成為經典。

—下文可能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有意思的是,多年來這些科幻作品隱含的議題或辯證其實亙古不變——真實與虛幻、何謂人與人性、何謂神與造物者、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命定論、科技的倫理問題……,這些總會讓我想到大學選修的哲學課談到「心物二元論」,我們在課堂上辯論著:
「如果突然出現一隻猴子,說牠是你的朋友,且能說出你們共同的回憶,牠真的是他嗎?」
「如果你的一個朋友消失二十年後再度出現,能說出你們共同的回憶,他還是同一個人嗎?」
「如果一個人喪失記憶,他還是同一個人嗎?」
即便這些議題反覆出現,每個故事仍有不同的闡述方式,這正是故事何以動人,也是為什麼我想推薦《銀翼殺手2049》,因為我喜歡它訴說故事的語調,我讚嘆它細緻描繪的世界景貌,我更為演員的演出動容,特別是最後一幕,在純淨的白雪中,"K"帶戴克去找女兒,並把木馬交給戴克,戴克問他:「為什麼對我這麼好?我是你的誰?」K只微微笑回應:「進去找你的女兒吧。」戴克又關心他:「你沒事嗎?」K搖搖頭。最後K坐在積雪的階梯上,看了一下自己受傷的腹部,緩緩躺下。
 
記憶影響我們的人格,身分影響我們的認同,無法掩飾的是真實的情緒,無論來源真相如何,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連結總是難以抹消。K開始懷疑以及越來越相信自己是複製人的孩子、那個奇蹟的時候,見到戴克的時候,得知那個孩子原來是個女孩的時候,內心是無法用言語說明的糾結與疼痛吧。但最終他仍選擇了他所相信的正義,相信戴克對孩子的愛,相信自己即便不是那個奇蹟本身也能自主決定要怎麼做,這便是創造奇蹟。
 
我想這樣的雨天,很適合看《銀翼殺手2049》。至於那些辯證,其實從來不是科幻的專利,因為所有問題最終都指向我們的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