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春節,都是我特別整理房間的時間。
在放假前,看到一篇文章在談「整理物品」與「認識自己」的關係,裡頭其實說得挺簡單,就是從觀察物品去思考「什麼樣的行為就會有什麼物品」、「怎麼樣的人就會有怎麼樣的行為」,因此整理其實要從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開始思考。不過,此文沒有談的是「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而我認為觀察這一點更是能透析自我。
舉例來說,我早在放假第一天開始整理房間之前,就知道最需要整理的是坐在電腦前張開雙手丈量的範圍,因為我的座位左右桌面、移動櫃或椅子上放都堆了許多東西,堆到我也搞不清楚下面有什麼。
先前有同事說,以為我的房間應該會非常整潔,我說真是誤會大了,因為從我這一年的房間狀態就可以看出,我顯然重視的是自己最關鍵、最關注的幾項工作「效率」如何,而不是我可以多舒服的在燈前閱讀、多悠閒的把玩充滿紀念意義的物品、或是多為清潔溜溜的環境感到療癒。因此,我書桌上那一堆,最上層的一定是我在工作或生活上最常或最立即需要的物品,因此有段時間上頭都是論文相關的紙張一疊又一疊,越下層的便是在我的生活中優先次序越低的事物,例如被我挖出來都快過期的禮券、去年的壓歲錢、幾本買了卻沒拆封的大誌雜誌。
這就是我從自己與物品的互動關係中,對自己的認識:我重視「把工作做好」,遠勝於「舒服的休閒」。
●
不過,好在我還沒有極端到讓每日生活的房間裡只剩下工作,這點就要從我的書櫃和堆書的地方看起了。雖然整理後看起來還是一堆教育的書,但這一年來最在我手邊可及的書,除了《教學力》和《教學的勇氣》,還有吳明益的《苦雨之地》、黃麗群《海邊的房間》、佛洛姆《自我的追尋》、《阿德勒談人性》、《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風之谷》(謝謝豆皮借我全套漫畫)、《心向群山》、吉本芭娜那《這樣那樣生活的訣竅》、《悲慟的保存期限》。儘管不是每一本都完整讀完,還是可以由此發現閱讀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調劑。
所以我除了重視把工作做好,我還是個偏好透過閱讀學習、刺激思考來平衡自身狀態的人。
●
最後,我認為要觀察自己經常互動的物品之外,擺在最靠近自己常坐的位子卻很少挪動的物品也值得留意。於我而言,就是我的電腦桌上那些扭蛋公仔、像小山的墨灰石頭、媽媽從朋友那轉送給我的一條條手鍊,還有電腦上方牆面從印度、日本、澎湖、恆春等地帶回來的東西。
老實說,這些東西都沒什麼實用價值,但它們的紀念價值,或是單純因為可愛或美麗而讓人偶爾能凝視出好心情的欣賞價值,還是重要的。我自認有趣的是,許多人會將自己收到的明信片貼滿牆面,我卻沒有這麼做(我貼的大多不是別人送我的),原因是我更傾向將那些明信片或卡片慎重的收納在專門收藏它們的地方,不想讓它們沾上一點灰塵。
●
如果你已經整理完房間,可以倒帶回想看看,或許會對自己有些新的分析。如果還沒有整理房間,甚至沒打算整理房間,更好觀察一下自己身邊的物品與物品、以及與自己之間的互動關係唷:)
新年快樂!
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