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有學生寫了一段話,大意是認為老師如同「超商店員」,他是到學校「買學歷」和「用以考試的知識」,其他事情與他無關,若沒有錢或好處,則不應該叫學生幫學校做事,例如參加校慶。
乍看之下有點道理,有幾個學生在下面回應,認為寫得好,但我讀後卻不禁笑了,先不論「幫學校做事」的範疇與細節,主要是我對於學生將老師視為「超商店員」,將學習視為「學歷與知識的交易」感到有些遺憾。將教育視為服務業已是常有的話題,關於這點我有些想法,就在此聊聊——
我認為若真要譬喻,建議將「學校」譬喻為「餐廳」,將「老師」譬喻為「廚師」,諸多的「知識」即是各種「食材」,「學生」則是「客人」(只是付錢的基本上是父母長輩)。
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特色與長短處,猶如每家餐廳的賣點不同,價位也並不一樣。學生的家庭經濟能力與其自身的能力都相當於客人的資產,很現實地,有多少資產決定了你能去什麼樣的餐廳,想要進入更高級的飯店,就只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擁有足夠的金錢。
在進入餐廳前,我們多少會看看現有的食記或評價,但在沒實際嘗過之前,自然是不知道合不合自己的胃口。當廚師端上林林總總不同的料理,勢必會有你比較喜歡的,也會有比較不喜歡,甚至討厭,或會引起過敏的,總之,品嘗就是這麼一回事,若是作為一個挑嘴的食客,大概會覺得很多食物都難以下嚥,或者光是看到賣相不好的、以前不吃的便立刻面有難色。但若能作為一個不挑食的人,甚至是對所有食物抱持好奇的人,就能多品嘗些味道了。品嘗後是否喜歡是一回事,品嘗時有何感受與收穫,以及能否消化、如何消化,則是每個人自己的舌尖、胃和大腦才知道的。
當我們看到自己討厭的食物,或者嘗了一口後無法繼續入口,當然可以拒絕繼續食用,但若是因為這些不合意的料理而和廚師理論甚至口出惡言,就是最劣質的奧客。沒有一個客人可以責怪廚師沒依照你的口味挑選與料理食材,有人還吃得津津有味時,廚師沒必要為了一個或少數客人而改變,除非這家餐廳快倒了。更何況,我所看到的「教育的廚師」,大多都對食材精挑細選,對於上面發落下來的固定食材,也都精心設計、用心烹飪,只為了讓更多的客人食得開心又營養。
若料理真的不合意、吃不下、不能吃,可以選擇不要繼續食用,甚至可以不要再來這家餐廳,只要有能力去其他地方,或者有能力自己在家開火,這些都不成問題。說真的,當客人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在餐廳,你付錢買的不只是料理而已,還有廚師的專業技術,甚至進出這家餐廳會帶來的形象與其他附加價值。除非上游的食材有問題,或是餐廳衛生不佳,明知故犯地添加或使用不該出現的東西,不然客人怎麼能因為自己有乳糖不耐症而控訴廚師不應該用鮮奶,怎麼能因為自己討厭青椒洋蔥波菜玉米紅蘿蔔而要求廚師把食材全都換掉?若每位客人都要求客製化,那成本實在太高,也喪失了廚師自身的專業與特色。
廚師對客人用心,才會有好料理;客人對廚師尊重,才會有好關係。過程是良性互動還是惡性循環,取決於心態,而不是金錢。對於老師與學生應當也是如此,這份「用心」與「尊重」是互相的,也是人與人之間能夠有良性互動的關鍵。「尊師」並不是指遵從老師,而是基於同樣生而為人的相互尊重,進而是一種對專業的尊重。
我想,身為「學生」與作為「客人」最大的不同在於——當你來到學校,你就成為了學校的一份子,而不是外人。比起「客人」,「學生」或許更像是「試吃員」、「美食家」或是「股東」,對於料理的建議,是為了讓世上出現更美味的食物,是為了讓更多人品嘗到知識的美味,是為了讓餐廳可以更進步,因為在這進步的同時,作為其中一份子的我們全是受惠者。相對的,我們的吃相與各種行為,也都直接影響著餐廳的格調與評價。我不認為校方有資格處處刁難學生,只是如校慶這樣學校對外的活動,其實是關係著每個人的事情,他人對餐廳的評價與觀感,立即影響著資金來源與人脈關係,而等你走出餐廳,別人會怎麼看你,也都和這一切有關,這是很政治的。若這麼一想,事實上用不著任何人來要求,我們也會做出最好的表現,而若是我真的不願意,不做也罷,其實沒有人真的管得著。
且就另一方面來說,校級的團體活動也是一種學習,在進入社會後,甚至有更多由不得己的團體活動,雖然可以選擇走自己的路,卻也就得承擔這個選擇帶來的結果了,如發言的學生後來所言,他也不願因為不參與校慶而被其他同學討厭。
當然,在學校,最大的問題在於當學生拒絕照單全收,校方的懲處、規則與方法就有值得商榷之處了,只是關於這點此篇暫且放著不談,有機會再聊!
我認為在這個討論之中似乎還是忽略了師生權力的不對等。老師掌控著學生的成績,而在台灣社會,學生的成績又會成為他未來發展的重要資本。餐廳的譬喻雖然不錯,但一間餐廳的評價是取決於客人;而就算是廚師或服務生對客人有什麼意見,這些意見也不會跟著客人一輩子,客人去其他家餐廳也不用先出示他的「優良客人證書」。
回覆刪除我認為,師生權力的不對等才是問題的癥結。若是在餐廳,就如文中提到「料理真的不合意、吃不下、不能吃,可以選擇不要繼續食用」,也不會受到廚師責罵;但在學校,如果學生不想上某門課他可以不去也不用擔心老師對他的印象嗎?如果你去一家餐廳吃飯,廚師確請你先來幫忙擦桌子,跟你說擦桌子也是一種體驗料理的方式,那客人大概早跑掉了。但在學校,老師或校方若是請學生做某些與課程無關的事,不想做的學生難道不是因為擔心受到「懲罰」(記過、印象分數等)才勉為其難參加嗎?
其實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老師自己本身常常是相對與校方權力弱勢的一方。但我同時也覺得,老師在面對學生的時候普遍沒有意識到自己相對於學生有權力強勢的一方。老師請學生做某些事,學生會不會不敢拒絕?學生覺得老師教得不好,能不能正面提出建議?就算是對於願意虛心接受學生建議的老師,學生大多時候也無從確定這到底會不會影響老師打分數時對他的印象。
再進一步說,我認為師生關係的緊張很大一部份的原因正是師生權力的不對等。其實這也是補習班老師跟學校老師對學生來說很大的差異。如果學校老師也能正視這一點,並能身體力行讓學生相信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相處模式不是建立在這種權力的不對等上,那我們才能真的來談尊重與用心。
其實餐廳的譬喻到最後,我認為並不能單純將學生譬喻為「客人」,因為學生並不是學校的過客,而是學校的一份子,甚至是學校的股東。(雖然就義務教育來說,教育經費極大部分並非來自學生自身,而是來自每個納稅人的付出,這可以說是基於社會對於教育的美好構想。)
刪除我知道你的意思是,因為老師有權力決定學生的成績,所以學生會擔心害怕。可是,只要是會需要與人交流的情境,我們不都會因為想像或預想而產生擔心害怕的心情嗎?我們隨時都受到他人的牽制啊。當然,實際的成績影響的層面是很大的,但這恐怕就是為什麼要有統一的考試、作業與評分標準吧,就教學現場來說,其實真正完全掌握在老師手中的成績並不多,三次段考成績至少佔去學期成績的60%至80%,平時成績若有批改上的不合理,學生也並不會害怕與老師爭取,或者至少,學生也能尋求其他老師或教務處的協助。
如果我們的不敢拒絕,以及不敢正面提出建議,都只是基於對於「懲罰」的預想,這樣的想法不是非常消極嗎?以積極面來說,我會基於對於「進步」的預想而向老師溝通。當然並不是每個老師都那麼容易溝通,也不是溝通過後老師就會改變,但猶如廚師也不用刻意針對單一客人改變自己的特色。我所想到最大的問題是,如果廚師出於對客人的「惡意」而刻意下毒怎麼辦,方法大概只有一個,就是投訴。老實說,作為老師,在教師群中也是會被議論的,若學生能夠向家長、向其他老師或向校方投訴,那麼老師是不是有時也會基於對於「懲罰」的預想而感到擔心害怕呢?
補習班老師單純是靠學生家長支薪的,那才是真正的「學歷與知識的交易場所」,可是義務教育的學校並不是這樣啊,老師與學生都是學校的一份子,與其說學校是「學歷與知識的交易場所」,不如說學校是一個由行政、教師及學生(包含家長)共同經營的企業,有這樣的想法才能進步啊。
至於行政對教師,教育部及教育局對學校,這樣的權力不對等就留待下次再談好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