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年度中小學教科用書展現場 |
最近因為課綱微調,又是一陣沸沸揚揚,恰巧看到國教署在國家教育研究院臺北院區舉辦了「104學年度中小學教科用書展」,地點離學校也不遠,就決定去看看。在國家教育研究院臺北院區的大樓中,設有教科書中心及教科書圖書館等單位,教科用書展則是在二樓的一個小空間,現場分為高中用書與中小學用書,依科目及出版社擺放,頗為齊全。有這機會,我自然是先去看各出版社編輯的高中國文課本,事實上國文科的課綱微調影響不大,倒是現代文類在各版本有比較大的選擇差異。
過沒多久,有師大教育系的教授與學生來參訪,大概是一位先生為他們說明課綱調整的法源、教科書的編輯與審查流程,也提及行政法規與程序上的一些問題,這部分在此暫且不論,在一旁聽完說明,又翻翻歷史與公民課本,再細看現場準備的「課程綱要微調修正對照表」,大致上能夠理解教科書審查的原則,即是:課綱上有的你不能沒有,課綱上沒有的你可以以課綱為基礎自由發揮。就此看來,在歷史課綱中明寫的「說明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對台灣的影響」、「說明二二八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與影響」、「兩岸關係、反共政策與白色恐怖、保釣事件與國際關係的變化」等等,都是教科書一定要有的內容(現場各版本的教科書也確實都有),然而,解說者特別說明,各出版社的編者如何描述與詮釋課綱中提及的歷史事實,或使用多少篇幅,其實審查委員沒有什麼權利可以更動或提出修正。
公民科則是在人權單元中,明確寫出可「舉例」的事件,包含「我國的白色恐怖、良心犯、德國納粹等政權清除異己的種族大屠殺等等」,至於教科書的編者選擇什麼例子,是否要以鄭南榕為例,實是審查委員無法限制的。總而言之,有些歷史事件不能算是被「拿掉」,而是列為「舉例」;有些歷史事件有在微調的歷史課綱中被強調,也沒有消失。而大考是依照課綱設計,也就是說,考題不一定會出現鄭南榕,但一定會出現和「人權保障與立法」有關的題目,至於題目中使用什麼例子,也是有一定的彈性。
公民科則是在人權單元中,明確寫出可「舉例」的事件,包含「我國的白色恐怖、良心犯、德國納粹等政權清除異己的種族大屠殺等等」,至於教科書的編者選擇什麼例子,是否要以鄭南榕為例,實是審查委員無法限制的。總而言之,有些歷史事件不能算是被「拿掉」,而是列為「舉例」;有些歷史事件有在微調的歷史課綱中被強調,也沒有消失。而大考是依照課綱設計,也就是說,考題不一定會出現鄭南榕,但一定會出現和「人權保障與立法」有關的題目,至於題目中使用什麼例子,也是有一定的彈性。
經過這一番實地走訪,我理解多了,當然,微調的課綱還是有些可能為人質疑之處,包含可以思考到底哪些事件是身為這個土地的學生必須知道的,這些事件就應該放入課綱。又例如一些字詞上細節:
- 「原住民」皆改為「原住民族」(提及個人時仍維持使用原住民)。
- 將「接收臺灣」一律改為「政府遷臺」或「光復臺灣」。
- 將「日治時期」改為「日據時期」。(2015/06/10補充)
- 至少三處加上「中華文化」,如歷史課綱中「臺灣文化的多元發展」改為「中華文化在台灣的保存與創新」;國文課綱中將「以理解文明社會之基本價值」改為「以理解中華文化與文明社會之基本價值」。
對於這些部分,每個人的看法可能不盡相同,因個人對於史觀描述的論述能力不足,在此無法加以深入評論。不過我覺得「中華文化」一詞挺有意思,不可否認我們多數人的文化基底是中華文化,但我不認為有必要特別強調,如日本與韓國也有諸多中華文化的背景,然而我們能不能像日韓在不斷的演進中走出自己的文化——「臺灣文化」?這可能是值得思考的。
最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選擇教科書的,是學校的老師們;使用教科書進行教學的,也是學校的老師們。因此,無論教科書上怎麼寫,老師都有選擇權,更有進一步詮釋與補充的空間,如何在教科書有限甚至可能偏隘的內容之外,做出最有意義與效果的教學,讓學生有機會去面對歷史與思考文本,完全操之教師手中。若只是使用出版社給的教師用書,停留在解釋單一而片面的說法,那不僅可惜了教師一職,更會是學生莫大的遺憾啊!
相關參考資料:教科書發展中心發佈之新聞稿
--
2015/06/10新增
關於歷史課綱:
2015/06/10新增
關於歷史課綱:
- 98高中歷史課綱‧大家談(網頁右上方有整理表格可以下載)
- 歷史課綱到底改了什麼?─ 新舊版本比較 (2014)
- 談黑箱課綱 政大教授金仕起:不符合歷史真相
- 「黑箱大改」的臺灣史課綱,為何非抵制不行?(Facebook)
課綱作為「綱領」,其具備的是「指導」性,它是為出版社與撰書者先下一步指導棋。靠著課綱版本的課本考察也許非常實際,但反黑箱歷史課綱批判的重點其實是被迫下了「歷史指導棋」,它跟如何呈現、如何教學無關,它是歷史詮釋的被扭曲變形,為的是符合「某種身體」(但要說是什麼身體,我不能斷言),它消解了原先開放多元的詮釋,概念先行於歷史文本。
當「有權知道的歷史」被取消,在課綱中隱沒,變成「補充文本」與「老師自行選擇要不要說」的時候,我們陷入另一種危險,因為「本來應該知道的歷史」,最後因為在課綱中被微調取消了,可以不寫、可以不詮釋,甚至可以跳過──歷史是可以跳過的嗎?──那麼這一步指導棋就下得太陰險了,因為勢必有的老師會因為立場、因為知識有限、因為意識型態離開了詮釋場域──本來這些歷史被批判,還是可以知道,但連「被批判」的權力都沒有,那就是「可以消音」。
脫隊者、刻意離隊者的影響還在,不能夠完全規範隊員的態度,但是可以規範的是照著行程走,而且「全員到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