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The Bucket List / Rob Reiner / 2007;(右)Der Geilste Tag / Florian David Fitz / 2016 |
「只要是生命,一定會面對死亡。」艾德華與卡特在私人專機上對話時, 艾德華這麼說。無論死亡距離我們是否遙遠,都有不得不面對的時候,當那個時刻來臨,你會選擇用什麼姿態迎接死亡?當那麼時刻來臨,你會有什麼渴望?
2007年上映的 《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與2016年的新電影《最酷的一天》(Der Geilste Tag)都面對了這個議題。 第一次看 《最酷的一天》的預告片時,就覺得非常適合與 《一路玩到掛》比較,因為題材高度相似,在試映會觀賞後,更發現不少情節和手法也有相像之處。不過,兩位主角由老年換成青年,相遇之處由美國換成德國,遊歷地點由世界各地換成非洲。
—下文可能透露部分劇情,若您擔心影響觀賞心情,請自行斟酌閱讀—
面對死亡的追求與衝突
《一路玩到掛》的兩位主角——卡特.錢博(Morgan Freeman飾)與艾德華.柯爾(Jack Nicholson飾)——都因癌症住院接受治療,被安排在同一病房而相識,前者是有錢但只有助理前來探望的白人,後者是在修車廠工作卻博學多聞的黑人,兩人在醫院偶爾會說說話、看看彼此的狀況,慢慢了解彼此。《最酷的一天》的兩位主角也都是男性,不過年輕了許多——班諾(Florian David Fitz飾)與小安(Matthias Schweighöfer飾)——前者在某些時刻會忽然失去意識地昏睡過去,後被送到醫院,診斷為腦癌;後者因肺纖維化已住院多時,一直在Youtube上發布錄影日記,希望獲得注目。當他們都得知來日無多,便啟動了後續的情節。
卡特偷偷寫了一張「The Bucket List」,但得知自己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將清單揉爛丟在一旁,沒想到艾德華撿起來看過之後,立刻說我們應該去完成清單,說服卡特一起去實現那些願望,卡特卻因此與妻子吵架,但是在膽量無限的艾德華帶領,與獲得自由的感受下,也終於豁出去了。在 《最酷的一天》中,則是心裡有著祕密的班諾發現曾想成為鋼琴家的小安對於成名、受到注目的渴望,決定利用抵押奢侈品獲得大筆現金,一起逃出醫院大肆瘋狂,並將所有瘋狂經歷上傳獲得點閱率,然而,他們的目的地其實是班諾自己默默決定的。
兩部電影中,兩組主角所經歷的瘋狂冒險各有不同,不過都足夠瘋狂、相當揮霍,事實上也都是生命盡頭之前的追求,無論是追求自由、追求享樂、追求注目,或者追求愛。兩組主角也同樣因為彼此的背景、動機、性格不同,會有衝突,也才會有兩者互動的精采幽默。
在《一路玩到掛》中,卡特得知艾德華與女兒失聯已久,私下與助理串通,帶艾德華到女兒的家門口,卻讓艾德華相當氣憤地說出:「我只是告訴你我的故事,並不表示你可以參與!」而卡特與妻子的衝突也值得觀眾深思,卡特決定去完成清單時,他的妻子激動地問他:「怎麼可以放棄活下去的希望、放棄戰勝病魔?」卡特則會應:「我有權利擁有剩下的時間。」這所觸及的問題,是我們要怎麼面對親人即將離世?放棄戰勝病魔是拋棄家人的行為嗎?電影並沒有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當卡特在實現許多願望後,決定回家,我的感受是:不如說與家人在一起,並且找回那份無須總是與義務或責任連結的愛,亦是一項無以言說的願望。
比起衝突,《最酷的一天》讓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兩位主角相互扶持卻又經常不在狀況內,因此有許多好笑事,當然也有為了彼此多做一些的動人時刻,例如一起睡在星空下的湖水旁,醒來卻發現旅行用的車被偷走了,可以說這部電影將「感動」與「幽默」緊扣在一起,如此處理嚴肅的生死議題,更能笑中帶淚。衝突方面,《最酷的一天》 較多小的衝突,乍看毫不懼怕死亡、膽量很大的班諾,總是讓膽小的小安緊張得要命,班諾要求小安在鷹架上站起來就是很具代表性的場景。最大的衝突是班諾帶著小安前往非洲,其實是為了找自己的前妻與女兒,班諾在前妻的婚禮上造成騷動,感覺某種程度上被利用的小安則選擇自己回德國,然而,必須有這樣的衝突與分離,才能讓結尾兩人(班諾與前妻、班諾與小安)再次的共處更為動人。
比較可惜的是,這部電影並沒有將這些衝突藉由影像手法處理得更深刻。相較之下,我很欣賞《一路玩到掛》在卡特與艾德華爭執後,將一連串兩位主角的鏡頭交錯穿插,形成強烈對比——卡特回到溫暖的家,有家人相伴、共進晚餐;艾德華則回到無人迎接而更顯冰冷的豪宅,發現咖啡豆沒有了,甚至打不開餐盒,而為這份孤獨不甘。而卡特被送進醫院後,則是艾德華終於前去面對女兒,與卡特在家人們的禱告下仍過世的畫面再度形成對照,這次卻有一種溫暖,因為即便卡特離去了,艾德華仍繼續實現他們的願望清單,那是真正的「活著」。
角色塑造與影像手法 《一路玩到掛》完勝
觀賞 《最酷的一天》時,我不禁覺得「相似是電影創作的致命傷」。因為不僅是題材與九年前的《一路玩到掛》相同,情節安排也有諸多相似之處,例如:
- 都是兩位男主角,都在醫院相遇。
- 都只有其中一位主角死去。
- 最終沒有死去的主角的婚姻都不美滿,最後都有見到女兒。
- 開頭與結尾的畫外音都是最後死去的主角的聲音。
當然,除此之外有很多部分並不相同,但相似的部分都頗為關鍵,卻顯然無法超越《一路玩到掛》的手法與深刻。例如,雖然都是兩位男主角,《一路玩到掛》角色塑造和影像手法是遠勝《最酷的一天》,以卡特在修車廠與同事的機智問答,和艾德華喝麝香貓咖啡、和助理對話的短短兩幕就表現出角色的背景、特色和進入醫院的前兆。但在《最酷的一天》中,班諾和小安的過去是非常模糊、未經處理的,小安曾想成為像莫札特般的鋼琴家,這一點也幾乎沒有被處理到,甚為可惜。
又如電影開頭與結尾的連貫與延展。《一路玩到掛》開頭與結尾的畫外音都是Morgan Freeman的聲音,開頭會使我們以為登上雪山的是卡特,也會讓我們對於卡特的離世更為震驚,最終才知道登上雪山的事艾德華的助理,為了將艾德華的骨灰和卡特的放在一起。導演在這部分的用心令人讚嘆,一是登山者穿著黃色雪衣,其實是個線索,因為無論是跳傘、開跑車等活動,艾德華都是穿著黃色(卡特則是紅色);二是開頭雪山的畫面後,緊接的是一人手拿著菸,將煙灰點進外表髒髒的咖啡罐頭,鏡頭一拉,我們便看到卡特,而那個平凡無奇的咖啡罐,正是最後裝著兩人骨灰的罐頭。真是非常精彩的處理方式!
為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帶來喜悅才是真正活過
至於台詞,我也不得不說 《一路玩到掛》特別打動我心,開頭的畫外音是這麼說的:
評斷一個人的生命意義非常困難,有些人以他留下的遺愛來衡量,有些人則以他的信仰來衡量,有些人說他的愛心才重要,有些人甚至說生命根本沒有意義。至於我......我相信別人是透過你的生命,衡量你為他的生命帶來何種意義。我能肯定地說,不管怎麼衡量,艾德華.柯爾晚年的人生遠比一般人的一生更精彩。他去世時我頓時領悟,雖然他的雙眼緊閉,但他的心是開放的。
這段話不僅可作為整部電影的引言,也可以做為總結,也和卡特問艾德華的兩個問題相關聯:
- 「你在生命中有沒有找到喜悅?」
- 「你的生命有沒有為別人帶來喜悅?」
我想,這是任何人都應該問問自己的問題。艾德華在卡特的葬禮上則說:「我們都為彼此的生命帶來喜悅。當我安息的那一天到來,假如我醒來時看到天堂之門,我希望卡特會在那裡,替我說好話,並且教我如何面對另一個世界。」 《一路玩到掛》藉此傳遞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想法,即是生死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你找到喜悅,以及為別人帶來喜悅,才是真正的活一遭,才算成就了有意義的生命。
事實上,班諾與小安何嘗不是為彼此的生命帶來喜悅?所謂「最酷的一天」到頭來與瘋狂無關,與點閱率無關,而是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關。當我們能為別人帶來喜悅,也就會找到自己生命的喜悅與價值,於是小安雖然丟掉了提醒自己想成為鋼琴家的信物,卻重新找到彈琴的喜悅;班諾雖然搞砸了與前妻的重逢,卻重新找到能夠面對前妻和女兒的喜悅。於是最後一幕,班諾與小安相依在彼此初次對話的醫院天台上,看著透出陽光而染上美麗漸層的天空,找到了 「最酷的一天」。
如班諾所言:「死亡是假的,活著的時光才是真的。」而珍惜身邊的人、為自己與他人創造喜悅,才是最真的。
- 觀賞須知:透過電影獲得沉澱與感動,獲得能量去面對死亡,再活一次、活得喜悅吧!
- 一句話談《一路玩到掛》:將生死議題與理念處理得很深刻卻不至於沉重,具有真實感與思考性。角色塑造與情節鋪展細膩又精彩,兩位影帝的演技與真情讓整部電影更上層樓。
- 一句話談《最酷的一天》:青年版「一路玩到掛」,以生死為核心,略為觸及自我價值與歸屬的追尋。將非洲拍得很美,幽默之處笑果頗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