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偉寧昨到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專案報告美感教育計畫,立委陳學聖表示,桃園地區許多學校因缺交通經費,幾乎所有學生在國中畢業前都沒去過故宮,遑論北部以外的地方,尤其弱勢生想看國家級表演是難上加難。反觀台北市的孩子,公車捷運方便,想看展覽資源豐富。看到這則新聞,你有什麼感覺呢?
陳學聖認為,教育部若能讓全國學生在國中畢業前都能學會一樣樂器、參訪過一次國家級博物館、並到兩廳院欣賞一次表演等,完成三項指標,美感教育政策才算落實。蔣偉寧當場正面回應,他表示將立刻對全國500萬名中小學生進行美感教育普查,再評估如何編列經費,讓每一名學生在國中畢業之前,都能完成三項指標。教育部規畫,未來將會推動教師與學校行政人員參與「藝術與美感知能研習課程」,成立大專青年偏鄉藝術教育工作隊,設置北、中、南、東「美感教育大學基地學校」,協助推動美感教育等。
說真的,很荒謬。
國民黨籍立委陳學聖提出的美感教育指標是:讓全國學生在國中畢業前都能
1. 學會一樣樂器
2. 參訪過一次國家級博物館
3. 到兩廳院欣賞一次表演
然後蔣偉寧居然當場承諾,並且沒有別的任何立委立刻因此批評他,只有「立委陳碧涵昨當場考蔣偉寧認不認識服裝設計師古又文、珠寶設計師胡茵菲和女鞋設計師吳怡慧,結果他一個都不認識。陳碧涵說,台灣培養出不少國際知名設計師,但教育部長一個都不認識,甚至不懂行銷,例如2014年台灣選手參加冬季奧運的服裝,被國際媒體批評衣服像油漆工,反觀美、俄等國都把自己國家文化和國旗融入服飾中。」這段質問事實上也並未切中美感教育的意義,仍流於「認識」而已。這顯示了什麼呢?顯示了在那個現場,根本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美感」或「美感教育」是什麼。
看看立委提出的三項指標:
1. 學會一樣樂器
這些官員們,是否都以為只有鋼琴、提琴、長笛這些是「樂器」?
難道他們都不知道,國小時我們學高音笛,國中時我們學中音笛?
以及,為什麼一定要學「樂器」?
不能學唱歌嗎?我們的身體就是最方便的樂器啊。
而「學會」又是什麼意思?會按指法?會表演一首曲子?
這些能代表我們懂「音樂」嗎?
關於音樂,不妨參考以下文章:
你是在學樂器?還是學音樂?
2. 參訪過一次國家級博物館難道他們都不知道,國小時我們學高音笛,國中時我們學中音笛?
以及,為什麼一定要學「樂器」?
不能學唱歌嗎?我們的身體就是最方便的樂器啊。
而「學會」又是什麼意思?會按指法?會表演一首曲子?
這些能代表我們懂「音樂」嗎?
關於音樂,不妨參考以下文章:
你是在學樂器?還是學音樂?
其實學樂器是很簡單的。只要每天機械式的練習各式各樣彈奏技巧,再塞入一些看起來嚇死人的大曲子裡,要唬過一群門外漢簡直易如反掌。但相對的,學音樂卻是很辛苦的,因為它代表著全方位的人格涵養培育以及藝術文化品味的建構,這跟學樂器是完全不同的理想層次。一個孩子或許可以什麼都不懂,但仍能看著譜彈出李斯特的《魔鬼圓舞曲》。但這樣的演奏其實只是「依樣畫葫蘆」罷了,因為他彈出的只是譜上的音符,在沒有受過任何文化陶冶與心靈內化的醞釀過程之下,你能期待他彈出有靈魂的音樂嗎?學音樂還是學樂器
- 學樂器前一定要先懂得欣賞。樂器,是學習表達的工具,若沒有想表達的企圖心,練琴不過是『手指頭的運動』。
- 學音樂是豐富生命經驗的媒介。
- 別讓學音樂成為另一個壓力。
官員們是否把「國家級」看得非常重要呢?「國家級」究竟代表什麼呢?
我認為有機會去「國家級」博物館當然是好的,
因為「國家級」有的東西不僅豐富,且具有較強的組織
但是在國中畢業之前沒去過國家級博物館真的會怎麼樣嗎?
去了就會有美感了嗎?學生聽得懂,或是聽得進導覽嗎?
導覽有能力教國中以下的學生嗎?
其實每個城市中都有各式各樣、結合在地文化的博物館,那是何其可貴
台北就算擁有故宮,可能也在很多地方比不上那些在地文化的博物館
這些官員們有欣賞過原住民博物館中,那些樂器、衣著、甚至語言的美嗎?
有欣賞過台南文學博物館中,那些書本、文字、甚至作家生命的美嗎?
有欣賞過米博物館、紙博物館、木博物館、陶博物館等等,樸實又具巧思的美嗎?
就算不請教蔣勳先生,好歹也看看文化部做的地方文化館的介紹吧?
還是說,這些都不夠格呢?
貼近人的藝術品,才是最能令人感受到美的啊。
不然各位立委和部長一起去故宮走一圈吧,出來後想問問您們學到了什麼呢?
兩廳院和國家級博物館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可否認兩廳院的演出大都有高水準
而且常有來自不同國家、多元的演出,這是難能可貴的
我同樣不排斥推廣補助讓孩子能到兩廳院欣賞表演,
但「欣賞」的能力不是靠去看一次表演能獲得的
猶如「學音樂」的問題,「欣賞」是要融入生活的
起床聽什麼音樂?午休學校播什麼音樂?睡前聽什麼音樂?
打開電視看什麼表演?看什麼電影?看什麼戲劇?
這些完全不是去一次兩廳院可以達到的。
講到這裡也來看看蔣勳談生活美學時提到的一段吧:
台灣富有之後,這些年來也特別重視文化工作,舉辦許多藝術的活動。例如市政府、文建會這些主管單位辦的藝術節,加上私人企業主導的展覽等,於是有些朋友會說:「好忙喔!住在都市裡,我每天要趕畫展,晚上要趕音樂會。」......「好累喔!今天晚上又有表演。」我忽然笑出來了。因為去看表演、聽音樂會其實是放鬆,結果我們卻變成了匆忙。如果變成了匆忙,這個藝術有沒有意義?藝術其實是要帶給我們美的感受,到最後如果藝術多到好像我們被塞滿而沒有感受了,其實是適得其反。看完上述恐怖的三項指標,我們要如何相信未來教育部要在「美感教育」砸上「42億」和「5年」的時間,將是有效益的呢?我真的忍不住非常地擔憂起來了。
(詳見:美力洋溢.攜手行動,啟動美感教育新紀元─教育部美感教育第一期五年計畫)
(詳見:簽陳核定版-美感教育第一期五年計畫)
「美」是什麼?康德說:「美是無目的的快樂。」莊子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朱光潛則在《談美》一書中說:「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係而獨立。在創造或是欣賞藝術時,人都是從有利害關係的實用世界搬家到絕無利害關係的理想世界去。」
蔣勳也說了,美是免俗,是觀察,是發現,是選擇,是創造。生活中處處是美,只是我們有沒有那個心去發現?他也寫到:
我一直希望在生活美學裡,我們要強調的美,並不只是匆忙地去趕藝術的集會,而是能夠給自己一個靜下來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間。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視覺、你的聽覺,可以聽到美的東西、可以看到美的東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嚐到美的滋味,這才是生活美學。
自然是美,人是美,文化也是美,然而這些美,恐怕都市的孩子才缺乏感受,因為上完課要趕去補習,補習完要趕作業,作業寫完要準備考試,孩子越來越忙,要怎麼感受美?甚至連僅有的音樂課、美術課,都不被重視,多到滿出來的考試,就奪取這些藝文課堂的時間加以利用。我不禁在想,有多少孩子曾經在海邊坐一個下午?有多少孩子曾經在田野間騎腳踏車?有多少孩子曾經爬上可以遠眺廣闊之景的山頂?有多少孩子在森林裡見過螢火蟲?見過蛇?見過鹿?有多少孩子曾注意飛過牠們頭頂的飛羽鳥雀?或是注意校園中植物開花落葉的季節?又有多少孩子認真看過家人的表情?認真聽過路邊攤叫賣的聲音?認真嚐過飯菜的香味?這麼多美,我們是否都忘了教給孩子?
敢問教育部長,您做過以上幾種指標呢?您真的懂「美」嗎?
參考:
無所為而為的美感體驗——蔣勳談生活美學
訪蔣勳:美學與生活
哈哈 看到妳寫:差點沒吐血,我心想,妳是吐血了。 所以應該寫:差點吐血,才對吧? XD
回覆刪除在心裡吐血了XDDDD
刪除教育部部長民意信箱回函-什麼是美感教育?
回覆刪除回覆內容:
您於103年5月8日寄給部長的信,我們已經收到了,謝謝您的來信。來信所提美感教育相關建言,敬復如下:
一、為提升國民美感素養,營造社會樂善好美的遠景,本部102年8月27日函頒「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年至107年)」,其工作項目有81項,內涵構面包括:(一)課程與教學:培育學生美感基本知能與素養。(二)支持資源:建立美感教育推動的支持系統。(三)教職知能:強化職前與在職教師美感教育知能。相關司署均各在影響學校層面最廣的措施上,鼓勵各級學校辦理美感教育,鼓勵學生增加美感體驗之機會為重要工作項目之一。
二、來信所提三項指標相關建言,本部將錄案參考,有關參訪博物館之部份,本部後續將規劃邀請文化部、藝術與人文科學相關館所、本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等共同討論,請相關館所為學生設計專屬導覽課程,以達教育效果。
三、若您對於本部回覆內容仍有不瞭解之處,歡迎來電(電話:02-77366221)詢問,本部將竭誠為您服務。爾後您對於本部有任何建議,仍請不吝賜教!
最後,再次謝謝您寶貴的意見,謹致上十二萬分的誠摯祝福。敬祝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教育部 敬上
答非所問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