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3

學測指考合一?我們期望學生如何走向未來?


高中校長為何支持學測延後,和指考合一?
北市教育團體連署學測延至五、六月舉行,北市高中多數校長支持,台中一中校長陳木柱、高雄女中校長黃秀霞也認同,並指學測、指考二合一是未來趨勢。教育團體連署學測時間往後延,並以考試分發為主,甄選入學為輔,繁星推薦加個人申請名額不超過五成。高中校長大多同意學測時間延後,但對減少甄選比例反應不一。(引自2015.09.21 聯合報:學測、指考合一 北市多數高中支持
  因為這則新聞,最近又有些關於學測與指考是否應該合一的討論。其中不乏針對入學方式、貧富落差的論述,但若針對新聞中部分校長提出的想法來看,會發現校長們支持學測延後、與指考合一的原因,似乎有其漏洞。例如建中校長徐建國認為「已錄取大學的學生四月後可能荒廢課業。學測延後舉行有助完整學習。」雄中校長謝文斌則說「因學生除了準備學測,還要準備申請入學被審資料和面試,下學期學習狀況較為凌亂。」而大考中心正著手改善方案,期望讓「高三教學正常化」。
  期望學生能夠「完整學習」,師生能夠「教學正常化」,立意良好。但是,這樣的「完整學習」、「教學正常化」到底是以學生為出發點,還是為了學校管理方便?學測和指考的目的和形式本就不同,合一之後,究竟是對學生好,還是減輕學校的負擔?

學生錄取後無心上課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就目的來看,高三的課程基本上火力集中在「準備大考」,固然仍有學習新的知識,但以學測或指考為目標的學習和複習占了絕大部分。那麼,當學生在學測之後,以繁星或個人申請錄取大學,自然會立即失去繼續讀書的動力,因為高三下學期的課程大目標若是為了準備指考,顯然不適用於已有大學可讀的學生。
  當課堂中的學習對學生而言失去實質意義,學生就很容易失去學習動機,變成「教室中的亂源」。我還記得當時陸續放榜,錄取的同學們都開心得要命,我也是其中之一。之後有時同學會帶漫畫來看,或帶電玩來打,至於我嘛,是借了不少小說來讀。同學們什麼時候做這些事?當然不是只有下課時間,在某些課堂上也照做不誤,因此學測考上的同學們一定會被「發派邊疆」,坐到教室最後面去,讀書的動力僅剩於自己的興趣所在,或是對應平時考與段考。
  現在的我已經明白,對老師而言,在教室內卻不(認真)參與課程的學生鐵定令人非常頭痛。但是,對學生而言,如果必須坐在教室裡學習對自己而言缺乏意義的內容,或不斷地複習以應付考試,也未嘗不是一件頭痛的事。在我自己的經驗裡,有時會感覺一堂課比不上一本課外書來得充實,這時如果我沒有選擇,只能坐在教室裡,那不禁對自己勉強,也可能造成老師的困擾。


學測和指考合一對學生好嗎?

  另一個問題:如果學測和指考這兩種考試合一會發生什麼事?
  照理來說,「學測」(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比「指考」(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範圍較小、難度較低,因為「學測」是作為個人申請的基本學科能力門檻,當你的基本學科能力達到一定標準,便有資格參加第二階段的甄試,而第二階段才是各大學校系篩選「真正有興趣、有能力、有潛力」就讀該系的學生的關鍵。如此一來,也可以明白為什麼「指考」會比「學測」難,因為「指考」並沒有第二階段把關,也因此「指考」的準備方式必然會和「學測」不同。
  存在兩種考試,對學校與教師來說,壓力當然比較大,因為校方沒有「考完一次就解脫」這種事。校方必須照顧到所有學生,所以,如果學測和指考合一,對學校而言當然有好處,例如考前衝刺班只需要開一次、考生服務隊只需要去一次、考場也只要準備一次。

  可是對學生而言呢?當學測與指考合一,難易度應該如何調整?能否自選考科?如何進行繁星推薦或個人申請?
  現在要以學測成績錄取大學有兩個管道,一個是「繁星推薦」,一個是「個人申請」,無論是哪一個,都是為了讓學生有機會提早在有興趣的領域展現自己的努力和優勢,集中火力在自己真正想去的校系。況且從一月底考完學測,到二月底悉知成績,三月進行繁星推薦與個人申請的報名與準備,四月各校科系進行第二階段甄試,五月初公布錄取名單,實質歷經了至少三個月的時間,若學測要延後至暑假,和指考合一進行,必然壓縮學生準備甄試的時間,若遇到困難,暑假更難以向學校老師尋求協助。
  如果學生真的能夠在高三上學期結束,便以繁星推薦或個人申請錄取大學,理應代表他們在走向未來的路上已經有了一點點預備,如果能提早針對「未來想走的路」做更充分的準備,應該是更為理想的。當然,這時學校與老師常有的質疑是:學生考上之後真的會認真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嗎?很多案例顯示學生考後一放鬆,就不太會認真學習了,但是我們期望學生早點準備、多加學習的事物,已不應限縮在現有的高中學科內,而應該開始讓學生銜接上大學的學習方法與專業知識。


學測後率先錄取大學的高三生可以做些什麼?

  對於現在的高三學生來說,當他們考完學測,經過甄試,在四月得知錄取之後,通常都頓失學習的目標和依據,往後教室裡的所有垃圾就成為這些學生的工作,那是為準備指考的同學服務,或者學校將畢業典禮交由這群學生組成的「畢聯會」為主要籌辦者,不僅是為全年級畢業生服務,更能學習到可能比一般社團更龐大的組織運作。
  然而,如果還有別的選擇?
  如果學校一致的期望是「讓學生持續學習,與大學接軌,為未來做好準備」,而不只是「乖乖在教室參與課堂」,其實便有了很多可能性,也已經有高中校長點出可能的解答:
大理高中校長高松景說,學生四月經甄選入學錄取大學後多無心上課,有大學會辦營隊,高中也會辦先修課程,避免學生上大學後出現學習落差。
東山高中校長王沛清說,學測提前考試,只要學校有配套措施,例如開辦多元教學與大學課程接軌,或設計更多的課程,讓經學測決定升學的學生學習就沒大問題,學生學習不完整不宜歸咎單一原因。
學生考取大學後,已經可以開始準備面對大學的生活與學習,而大學與高中都可以提供學生更好的學習依據,例如以下方式:
  1. 大學科系提供體驗或先修課程、先修書單、學習任務
  2. 高中提供進修課程競賽小組(組隊參加校外比賽)、服務機會(如畢聯會、校外服務志工等)。
  3. 高中建立自學申請辦法,讓學生可申請至圖書館自習,或參加上述學習活動。
上述學習活動在細節上都可以有更細膩的制度,減少校方與家長對學生的擔憂,更增加學生自身的信心,提升自我能力,開始學習在大學更加自主的學習模式,以及如何不在自由中迷失,學會對自己的未來負責。我想,這才是我們期望學生走向未來的方式。

(全文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