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0

時間管理的體悟

Photo by Curtis MacNewton on Unsplash
「時間管理」並不是什麼神奇的技術,也不是有些工具就能做到,更不是每個人都適用同一種模式。「時間管理」其實需要來自深度的自我覺察,也來自高度的自我體悟……


今年春節過得比往常更簡單,因應家人的身體狀況,用餐一切從簡,也不遠遊踏青,就是看看電影、讀讀小說、做個瑜珈,然後趁著晴天出去晃晃曬點太陽。

正因為沒什麼特別的行程,能花點時間整理思緒,也發現這一年半的工作經驗,讓我對於「時間管理」有比較深刻的體悟。

我回想過往,應該是高中開始比較有「時間管理」的觀念,特別是高二的課業加重、學測不遠,又要處理社團事務,我的記事本總是填滿待辦事項,卻也開始發現期限不能訂死,部份留白能讓我應對突發事件,更能減輕焦慮感。

這點基本的時間管理觀念,幫助我度過更忙碌的大學時期與實習階段,後來一段研究所與兼課並行的日子,畢竟仍有許多自主運用時間的彈性,管理時間的模式照常即可。

直到一年半前開始工作(而且還沒寫完論文),起初那半年我既要產出又要學習還要生活,時間上的壓迫感越來越大,自我效能感越來越低,但這也成為一個契機,讓我長出新的時間管理模式。

這個模式不是什麼技巧或工具,而是出於對自我的認識。我體認到自己難以忍受一整天都在做同樣的事,我需要能集中精神構思與創造的完整時段,我在備課、產出簡報或表格的時候總能快速進入心流……我更明確發現自己如果進入高度專注狀態,大約可維持兩小時;如果不是此狀態,最好每半小時就切換正在著手進行的事情。我也承認了自己不適合晚上寫論文,但可以晚上打開專案表工作;我喜歡在九點多開始工作,但中午必須好好午餐,傍晚五點後大抵腦力耗盡,需要休息一段時間後才能再戰。

於是春節期間偷偷開啟一些工作其實是適合我的,因為即使是玩樂耍廢,我也很難持續一整天(會膩啊),更合適的是玩樂耍廢、自我增能、工作產出輪番上陣,我還發現這樣的比重調配,之於我的一週或一個月也挺適用的。

這段工作經驗和反思帶給我的,還有對「效能」的重視。在我看來,與其在狀態不好的時候逼自己產出,不如在狀態好的時候創造更佳的產能。這並不是讓效能任由不可控的狀態擺佈,或者沒產出就和別人說「沒辦法,我現在狀態不佳」,而是思考如何維持自己的最佳狀態。

我們的生活中當然有許多不可控的因素,卻也有諸多可控的部份,例如起床時間、日常飲食、閉關工作的環境、上班時間之外的規劃,我漸漸會思考自己現在是否需要一杯咖啡、這項運動後會更有精神還是累到只想休息、換個環境會不會提昇我的專注、吃什麼比較不會想睡覺……這些思考讓我在可控範圍內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態,也提昇了我的工作效能。

Photo by Estée Janssens on Unsplash
記得寒假培訓時,我曾和老師們提到,有時我們忙得焦頭爛額,有很多事情無法穩當的在時間內完成,或許是因為我們不曾在這樣的情境下練習管理自己的時間,也可能是我們還不夠了解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需要(例如我需要的是創造的空間、彈性與高效能,而不是長時間的琢磨產出)。

換句話說,「時間管理」並不是什麼神奇的技術,也不是有些工具就能做到,更不是每個人都適用同一種模式。「時間管理」其實來自深度的自我覺察,覺察各種情境中自己的身心狀態,才有為自己塑造最佳狀態的依據;也來自高度的自我體悟,因為時間安排上的優先次序與人生的價值判斷絕對相關,我們重視的才會出現在時間規劃裡。

期待接下來的日子,我能持續覺察並實踐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模式,幫助我完成好多我重視的事情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